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和黄鲁直烧香二首.再和二首·其四》
《和黄鲁直烧香二首.再和二首·其四》全文
宋 / 苏轼   形式: 六言诗  押[删]韵

丹青已是前世,竹石时窥一斑。

五字当还靖节,数行谁似高闲。

(0)
注释
丹青:绘画或艺术作品。
已是:已经。
前世:过去的时代或生命。
竹石:竹子和石头,常用来象征坚韧与清高。
时窥:偶尔窥见。
一斑:一点迹象。
五字:五个字的诗篇。
当还:应当归还给。
靖节:陶渊明的别号,以其隐逸生活著名。
数行:几行诗。
谁似:谁能比得上。
高闲:指高雅而闲适的生活。
翻译
过去的艺术作品如同前世的记忆,
偶尔在竹石间瞥见一丝痕迹。
鉴赏

这两句诗是苏轼在《和黄鲁直烧香二首》中的作品,表现了诗人对前尘往事的追忆与感慨,以及他对于自然之美的独特领悟。

“丹青已是前世”一句,以丹青比喻历史的长河,暗示着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沉淀。诗人似乎在说,他眼前的景色已经历经了千年,蕴含了无数的故事与情感。

“竹石时窥一斑”则是对自然之美的一种描绘。在这里,“竹石”象征着静谧和坚毅,而“时窥一斑”则意味着诗人在偶尔间隙中捕捉到自然界的细微之美。这不仅展现了苏轼对自然的深刻观察,也体现了他内心的宁静与平和。

接下来的两句:“五字当还靖节,数行谁似高闲。”则是诗人在赞叹前人的诗才。其中“五字”、“数行”分别指的是不同形式的诗歌,“靖节”和“高闲”都是历史上有名的文学家,这里用来形容他们的文学成就。在这两句中,苏轼通过对比表达了自己对于写作境界的向往和追求。

总体而言,这四句话展示了苏轼在自然美景中的感悟,以及他对于文学传统的尊重与自我定位。诗人以淡定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历史与现实交织、个人情怀与文学理想交融的画面。

作者介绍
苏轼

苏轼
朝代:宋   字:子瞻   号:铁冠道人   籍贯: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猜你喜欢

春日遣兴

风雨初收花满城,青门乔木啭流莺。

草坡瓜瓞无人见,谁谙偷閒学邵平。

(0)

九日登玄览台留客赏菊梦中作

天风吹袂上高台,无数黄花照眼开。

飞盖路从云外出,盍簪人自日边来。

十年往事翻如梦,一笑相逢共此杯。

醉后整冠频北望,凤城烟树正低回。

(0)

送门人江应霄北上

江淹声价起湟川,羡尔乘舟向日边。

金阙曙钟趋午夜,玉河春色动新年。

衣冠总向南宫集,姓字还从北阙传。

旧日授经今不忝,承恩人道是儒仙。

(0)

春日偶成

搜诗聊隐几,观物更登台。

虫篆半欹竹,鸟窥新绽梅。

雨霁青峰出,云深白雁来。

柴门春酒熟,客到肯停杯。

(0)

雨后精舍小憩

凤竹娟娟净,鸥波澹澹生。

纷华非我事,顿悟竟谁成。

室里乾坤大,腔中日月明。

曲肱曾未枕,万壑正春声。

(0)

游海珠寺二首·其一

上上凭虚亭,东风南浦生。

入窗洞吟目,两岸蜚啸声。

天空白浪迥,日近青霞明。

放怀莺燕外,一壶宜醉倾。

(0)
诗词分类
抒情 赠答 写雪 西湖 写水 生活 愤慨 忧国忧民 思亲 伤感 感慨 军旅 离别 乐府 壮志难酬 归隐 和诗 伤逝
诗人
刘才邵 王逢 释普度 蒋敦复 钱时 薛嵎 谢元汴 释惟一 吴宽 周贺 余继登 杨冠卿 赵师侠 张子翼 罗万杰 吴则礼 陈舜俞 徐溥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