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跋烧残拥薄衾,绕庐策策响疏林。
漏沈二十五声点,雁送三千馀里音。
栎社人间几零落,桂丛天半自阴森。
蹉跎淮海谁相讯,梦向白云迷故岑。
烛跋烧残拥薄衾,绕庐策策响疏林。
漏沈二十五声点,雁送三千馀里音。
栎社人间几零落,桂丛天半自阴森。
蹉跎淮海谁相讯,梦向白云迷故岑。
这首《秋夜》由清代诗人黄景仁所作,描绘了一幅深秋夜晚的凄清画面。
首句“烛跋烧残拥薄衾”,以烛光的微弱和被褥的单薄,营造出夜晚的寒意与孤独感。接着,“绕庐策策响疏林”一句,通过风吹过稀疏树林的声音,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寂静与萧瑟。
“漏沈二十五声点,雁送三千馀里音”中,“漏沈”指的是滴漏的声音,每二十五声代表时间的流逝;“雁送三千馀里音”则借大雁南飞时的叫声,传递远方的信息,暗喻诗人内心的孤寂与对远方亲友的思念。
“栎社人间几零落,桂丛天半自阴森”两句,将自然景观与社会变迁相结合,表达了对世事无常、人事凋零的感慨。栎树(即槲树)与桂花树分别象征着坚韧与高洁,而它们在天空中的景象却显得阴森,暗示了诗人对人生境遇的无奈与哀愁。
最后,“蹉跎淮海谁相讯,梦向白云迷故岑”表达了诗人对过往岁月的追忆与对未来的迷茫。他似乎在问自己,是否有人能理解他的心境,是否能找到心灵的归宿。整个画面充满了深沉的情感与哲思,展现了诗人对生命、自然与社会深刻的理解与感悟。
万里西游为觅诗,锦城更付一官痴。
脱巾漉酒从人笑,拄笏看山颇自奇。
疏雨池塘鱼避钓,晓莺窗户客争棋。
老来怕与春为别,醉过残红满地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