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士贾力,视虎如豵。咤叱相向,毛血翻风。
以彼衲子,称曰神通。考之古史,有人豢龙。
龙且可豢,矧彼大虫。寓言引此,云西水东。
猛士贾力,视虎如豵。咤叱相向,毛血翻风。
以彼衲子,称曰神通。考之古史,有人豢龙。
龙且可豢,矧彼大虫。寓言引此,云西水东。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位勇猛的僧人,与猛虎对峙的场景,展现了佛教中“以心制物”的精神。诗人运用了夸张的手法,“视虎如豵”,将老虎比作小猪,突出了僧人的勇气和镇定。接着,“咤叱相向,毛血翻风”描绘了僧人与老虎对峙时的激烈场面,毛发和血液在风中翻飞,形象地表现了战斗的激烈。
“以彼衲子,称曰神通”则点明了僧人的身份,并赞扬了他的非凡能力。这里“衲子”指的是僧人,“神通”则象征着超凡的能力或智慧。接下来,“考之古史,有人豢龙”通过类比,将僧人与古代能驯服龙的人相比,进一步强调了僧人的非凡之处。
“龙且可豢,矧彼大虫”则是对前文的进一步解释,意为既然可以驯服传说中的龙,那么驯服现实中的猛兽(大虫即老虎)就更加容易了。最后,“寓言引此,云西水东”则暗示了这不仅仅是一个故事,而是在借古喻今,通过这个寓言故事,引导读者思考更深层次的意义,可能涉及道德、智慧或是某种人生哲理。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描绘和巧妙的比喻,不仅展现了佛教中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也蕴含了对勇敢、智慧以及超越常规能力的赞美。
道人晏坐清白居,身心不动长如如。
月窟深藏雪狮子,冰壶静贮银蟾蜍。
绝色纯真妙难测,中下焉能造其域。
不修梵行事空王,岂守邪禅作家贼。
纵横廓落含十虚,三尺丈六携手归。
彻骨风流秪者是,六门日夜扬光辉。
灵利师僧近来少,往往多从外边讨。
本无阶级坦然平,到此定应先跶倒。
结搆在中林,林木何离离。
檐隅耸乔干,庭际俯樛枝。
蜿蜿鹿尾扬,矫矫龙形垂。
稠阴暗轩户,积髓滑阶基。
美人游未还,素心适在兹。
岂不念封植,无由敦佳期。
岱畎称夏书,徂徕咏周诗。
屈身古则然,违志今岂非。
急雪交横至,严飙左右吹。
所贵贞白质,不为寒岁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