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我谢事时,曾造老衲境。
谓言方闲去,如醉不得醒。
至要无多言,退步心自领。
一朝桶底脱,露出囊中颖。
有如暗室中,照耀赖烛炳。
昔我谢事时,曾造老衲境。
谓言方闲去,如醉不得醒。
至要无多言,退步心自领。
一朝桶底脱,露出囊中颖。
有如暗室中,照耀赖烛炳。
这首诗是金代诗人赵秉文对东晋大诗人陶渊明《饮酒》组诗的回应与致敬,名为“和渊明饮酒二十首(其十三)”。赵秉文以陶渊明的隐逸生活为背景,通过自己的人生体验,表达了对宁静、淡泊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诗中“昔我谢事时,曾造老衲境”两句,描绘了诗人辞官归隐后,仿佛踏入了一片清净的僧侣世界,暗示了他内心寻求精神解脱的渴望。“谓言方闲去,如醉不得醒”,则表达了在繁忙尘世中突然获得闲适之感的惊喜与难以置信,如同从醉梦中惊醒,却不愿再回到现实的束缚。
“至要无多言,退步心自领”强调了真正的智慧与真理往往不需要过多言语,而是通过内心的平静与退一步的审视来领悟。“一朝桶底脱,露出囊中颖”运用形象的比喻,形容在某一刻豁然开朗,内心深处的智慧与潜能得以释放,如同破壳而出的种子,展现出勃勃生机。
最后,“有如暗室中,照耀赖烛炳”将整个心境比作黑暗的房间,而那烛光则是指引心灵光明的希望与力量。整首诗通过对隐逸生活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内心世界的深刻洞察与对超脱世俗的向往,充满了哲理意味和情感深度。
谁家无风月,此地有琴尊。
山水会稽郡,诗书孔氏门。
再来值秋杪,高阁夜无喧。
华烛罢然蜡,清弦方奏鹍。
沈生隐侯胤,朱子买臣孙。
好我意不浅,登兹共话言。
稍稍晨鸟翔,淅淅草上霜。
人生早罹苦,寿命恐不长。
二十学已成,三十名不彰。
岂无同门友,贵贱易中肠。
驱马行万里,悠悠过帝乡。
幸因弦歌末,得上君子堂。
众乐互喧奏,独子备笙簧。
坐中无知音,安得神扬扬。
愿因高风起,上感白日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