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后晴堪定,阳来蔼未央。
是虽年已晚,最喜日初长。
自报黄钟动,谁将弱线量。
荒寒无刻漏,宿昔已昏黄。
天上开南陆,人间入寿乡。
鲁阳惊昨梦,辛苦系扶桑。
至后晴堪定,阳来蔼未央。
是虽年已晚,最喜日初长。
自报黄钟动,谁将弱线量。
荒寒无刻漏,宿昔已昏黄。
天上开南陆,人间入寿乡。
鲁阳惊昨梦,辛苦系扶桑。
这首诗描绘了冬日的景象,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季节更替的微妙变化与生命的循环。诗人以“至后晴堪定,阳来蔼未央”开头,巧妙地运用了“晴”和“阳”两个字,既点明了天气的晴朗,也暗示了太阳的温暖,为全诗奠定了明亮而温暖的基调。
接着,“是虽年已晚,最喜日初长”两句,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同时也流露出对冬季日长的喜悦之情。这种情感的转折,使得诗歌在沉静中透露出一丝希望与期待。
“自报黄钟动,谁将弱线量”则进一步描绘了自然界的细微变化,黄钟的动意味着时间的流转,而“弱线量”则可能是指测量日影的工具,暗示着对时间的精确感知。这两句不仅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现象的敏锐观察,也蕴含了对时间流逝的深刻思考。
“荒寒无刻漏,宿昔已昏黄”描绘了一幅冬日荒凉而寒冷的画面,但“无刻漏”三字又暗示了时间的流逝,而“宿昔已昏黄”则可能是对夜晚降临的描述,暗含着对时光飞逝的无奈与感慨。
最后,“天上开南陆,人间入寿乡”两句,诗人将视角从自然转向人类社会,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鲁阳惊昨梦,辛苦系扶桑”则以鲁阳挥戈止日的典故,表达了对时间不可逆转的感慨,同时也暗示了人们在有限的生命中努力追求幸福的愿望。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冬日景象的细腻描绘,以及对时间、生命、自然与社会的深刻思考,展现了一位诗人对生活、宇宙的独到见解和深邃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