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馆俯崇冈,振衣一来游。
逍遥越城肆,窈窕经林丘。
谷口岩溜鸣,檐端云气浮。
适违阛阓喧,弥觉山水幽。
啼鸟迁高枝,悲猿振长楸。
物类爰有托,矧伊学道俦。
抱生贵知足,全形尚无求。
疗饥采紫芝,濯缨临素流。
愚生昩所处,静趣乃相侔。
援琴弄清弦,遂令佳赏酬。
王师事遐征,苦辛殊未休。
岂不怀宁处,违世安可谋。
我非学仙侣,怅然难久留。
仙馆俯崇冈,振衣一来游。
逍遥越城肆,窈窕经林丘。
谷口岩溜鸣,檐端云气浮。
适违阛阓喧,弥觉山水幽。
啼鸟迁高枝,悲猿振长楸。
物类爰有托,矧伊学道俦。
抱生贵知足,全形尚无求。
疗饥采紫芝,濯缨临素流。
愚生昩所处,静趣乃相侔。
援琴弄清弦,遂令佳赏酬。
王师事遐征,苦辛殊未休。
岂不怀宁处,违世安可谋。
我非学仙侣,怅然难久留。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游历道院的体验与感悟。首句“仙馆俯崇冈,振衣一来游”开篇即以仙馆为背景,展现了一种超凡脱俗的氛围,诗人振衣而来,表达了对自由与超脱的向往。
接着,“逍遥越城肆,窈窕经林丘”描绘了诗人游历的路径,从繁华的城市穿越到幽静的山林,展现了从喧嚣到宁静的心境转变。谷口的溪水潺潺,檐端的云气飘浮,营造出一种远离尘嚣、亲近自然的意境。
“适违阛阓喧,弥觉山水幽”进一步强调了环境的宁静与内心的平静。啼鸟、悲猿的描写,不仅增添了自然的生机,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情感波动,既有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物类爰有托,矧伊学道俦”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万物与学道之人的深刻理解,认为它们都有各自的归宿和价值,而学道之人更应追求内心的平和与满足。
“抱生贵知足,全形尚无求”是诗人对生活的态度,强调知足常乐,保持身心的完整与和谐,不贪求过多。
“疗饥采紫芝,濯缨临素流”则通过具体的行动,如采摘紫芝、洗涤帽缨,展现了诗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以及对简单生活的追求。
“愚生昩所处,静趣乃相侔”表达了诗人对自身处境的反思,以及在静谧中找到与自然的共鸣。
“援琴弄清弦,遂令佳赏酬”则是诗人情感的释放,通过弹琴这一艺术形式,表达对美好事物的欣赏与赞美。
最后,“王师事遐征,苦辛殊未休”转而关注国家与社会,表达了对战争与劳役的忧虑,以及对和平生活的渴望。
“岂不怀宁处,违世安可谋”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但又意识到在现实世界中难以实现这一理想。
“我非学仙侣,怅然难久留”则点明了诗人并非真正的学道之人,对道院生活虽有所向往,但最终还是难以长久停留,体现了对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与妥协。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游历道院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生活、社会的深刻思考与感悟,以及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与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