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河如釜底,十岁九遇涝。
众壑之所归,蒿目愧疏导。
昔亦坚闭坝,霖小颇收效。
异涨乃偾事,上下胥灾告。
后人更鉴兹,开坝计称妙。
昏垫数州县,岁惟赖赈粜。
长此将焉穷,展转为忧悼。
江乡亲历览,熟筹略知要。
与其临事忙,毋宁先事料。
运河足浮送,其馀应预耗。
更浚归江路,并驱尾闾造。
今秋幸获收,大吏佳音报。
南望为额庆,沟壑免颠倒。
庆矣继生愁,徐沛仍泥淖。
下河如釜底,十岁九遇涝。
众壑之所归,蒿目愧疏导。
昔亦坚闭坝,霖小颇收效。
异涨乃偾事,上下胥灾告。
后人更鉴兹,开坝计称妙。
昏垫数州县,岁惟赖赈粜。
长此将焉穷,展转为忧悼。
江乡亲历览,熟筹略知要。
与其临事忙,毋宁先事料。
运河足浮送,其馀应预耗。
更浚归江路,并驱尾闾造。
今秋幸获收,大吏佳音报。
南望为额庆,沟壑免颠倒。
庆矣继生愁,徐沛仍泥淖。
这首诗由清朝乾隆皇帝弘历所作,名为《江南总督尹继善奏报下河有收诗以志慰》。诗中描绘了江南地区下河地区因水患频仍,百姓生活困苦的情景。诗人通过“下河如釜底,十岁九遇涝”表达了洪水泛滥的严重性。接着,诗人描述了过去采取的防洪措施,如“坚闭坝”,虽有成效,但面对更大的洪水时却无能为力。
诗中提到后来采取的开坝策略,认为这是明智之举,使得数州县得以缓解洪水带来的灾难,依靠赈济度过了难关。然而,诗人也意识到这种解决方法并非长久之计,担心未来仍会面临同样的问题,因此提出了进一步的解决方案:疏通运河,预估其他可能的耗损,并引导水流回归长江,确保尾闾畅通。
最后,诗人欣喜于今年秋季的丰收,感谢尹继善总督的治理有方,使得下河地区免于灾难。但诗人并未止步于此,他预见到未来仍需持续关注和努力,以免再次陷入困境。整首诗体现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怀以及对治理水患的深思熟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