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公封齐廿八世,春禘秋尝长有事。
犹从三代识遗声,每见九夷朝祭器。
器历商周制度工,相传丁癸及桓公。
花纹不似莱人物,法象仍疑两敦同。
牛山下涕何悲苦,岁久光华方出土。
夏后璜偏入向魋,鲁宫宝又归阳虎。
历下秋风动夕萤,古来神物亦飘零。
谁知柏寝千年器,异日还陈汉武庭。
太公封齐廿八世,春禘秋尝长有事。
犹从三代识遗声,每见九夷朝祭器。
器历商周制度工,相传丁癸及桓公。
花纹不似莱人物,法象仍疑两敦同。
牛山下涕何悲苦,岁久光华方出土。
夏后璜偏入向魋,鲁宫宝又归阳虎。
历下秋风动夕萤,古来神物亦飘零。
谁知柏寝千年器,异日还陈汉武庭。
此诗《齐祭器行》由清代学者顾炎武所作,通过对齐国祭器的描绘与历史背景的追溯,展现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对古代文明的深刻思考。
诗中开篇即以“太公封齐廿八世”点明齐国的历史悠久,自姜太公建国以来,历经二十八世的传承。接着,“春禘秋尝长有事”描述了齐国在春秋时期祭祀活动的频繁与重要性,体现了古代社会对礼仪的重视。
“犹从三代识遗声,每见九夷朝祭器。”一句,通过对比三代(夏、商、周)的礼乐文化,以及九夷(古代泛指边远地区的民族)对齐国祭器的朝贡,展现了齐国在当时的地位与影响力。
“花纹不似莱人物,法象仍疑两敦同。”则通过祭器的花纹与法象,暗示了齐国祭器的独特性和与古代礼制的关联,同时也引出了对齐国文化的深入探讨。
“牛山下涕何悲苦,岁久光华方出土。”这一句借用了牛山流涕的典故,表达了对齐国辉煌历史的怀念与感慨,同时强调了时间的流逝与历史的变迁。
“夏后璜偏入向魋,鲁宫宝又归阳虎。”通过列举夏后氏的璜玉与鲁宫的宝物被外人所得的例子,进一步揭示了古代贵族物品的流转与命运的无常。
“历下秋风动夕萤,古来神物亦飘零。”以历下(齐国都城)的秋风与夕阳下的萤火虫为喻,形象地描绘了古代文明的衰落与消失,如同神物也随时间飘零。
最后,“谁知柏寝千年器,异日还陈汉武庭。”表达了对齐国千年祭器的赞叹与期待,希望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能在未来的某一天再次出现在更广阔的舞台上,展现其永恒的魅力。
整首诗不仅描绘了齐国祭器的精美与历史价值,更蕴含了对古代文明的深沉思考与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展现了顾炎武作为学者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