缁尘坐自染,白社偶相寻。
俗子惭玄度,名僧即道林。
三生空有偈,五蕴本无心。
说法何须难,忘言悟已深。
缁尘坐自染,白社偶相寻。
俗子惭玄度,名僧即道林。
三生空有偈,五蕴本无心。
说法何须难,忘言悟已深。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城西寺中的所见所感,充满了禅意与哲思。首句“缁尘坐自染,白社偶相寻”以“缁尘”象征寺庙的庄严与静谧,而“白社”则可能是作者对世俗生活的反照,通过“偶相寻”表达了一种偶然相遇的感慨,暗示了作者对清净生活的向往。
接着,“俗子惭玄度,名僧即道林”两句,对比了世俗之人与高僧的境界,表达了对高深佛法的敬仰和对自身世俗生活的反省。“三生空有偈,五蕴本无心”进一步深化了这种对比,指出即使有三生的修行,最终也归于空无,体现了佛教中关于轮回与空性的深刻思考。“说法何须难,忘言悟已深”则是对佛法传播方式的一种反思,认为真正的领悟并不依赖于复杂的言语,而是通过内心的感悟达到更深的理解。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寺庙生活和佛教哲学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人生、宇宙和自我认知的深入思考,以及对简朴、清净生活方式的追求。
枝茎何弱种何缘,著架扶持势可怜。
但见低垂长卫足,更无疏竦欲参天。
离情漫指千条线,野兴堪惊一点烟。
最惜柔谦似君子,夜凉重起绕栏边。
举手钓鳌客,削迹种瓜侯。重来吴会,三伏行见五湖秋。耳畔风波摇荡,身外功名飘忽,何路射旄头?孤负男儿志,怅望故园愁。
梦中原,挥老泪,遍南州。元龙湖海豪气,百尺卧高楼。短发霜粘两鬓,清夜盆倾一雨,喜听瓦鸣沟。犹有壮心在,付与百川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