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搭鞍,驴推磨。灵利衲僧,祇消一个。
纵使东家明点灯,未必西家暗中坐。
西来意旨问如何,多口阿师自招祸。
马搭鞍,驴推磨。灵利衲僧,祇消一个。
纵使东家明点灯,未必西家暗中坐。
西来意旨问如何,多口阿师自招祸。
这首诗以生动的比喻开篇,"马搭鞍,驴推磨",形象地描绘了不同角色在生活中的状态,随后引出"灵利衲僧,祇消一个",巧妙地将禅宗智慧融入其中,暗示了在复杂世界中,真正理解与实践佛法的人并不多见。
接下来的"纵使东家明点灯,未必西家暗中坐",通过对比东家和西家的境况,隐喻了在追求真理或智慧的过程中,即使有人已经找到了光明(象征理解或实践),但并不意味着周围的人都能立即看到或理解这种光明。这反映了禅宗中关于悟道的个体性与相对性的深刻思考。
最后两句"西来意旨问如何,多口阿师自招祸",直接提出了对禅宗西行传法的疑问,并警告说,过多地谈论或解释佛法可能会导致误解或招致祸端。这不仅体现了对禅宗传承方式的反思,也强调了言辞与实践之间的微妙平衡,以及在传播宗教智慧时需谨慎行事的重要性。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场景和禅宗哲理的结合,展现了深邃的思考和对修行者言行的警醒,体现了宋代禅宗文化的特点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