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山盘盘,有水潺潺,逢二老兮其间。
远而望之,前者友而后者恭,若伯仲也。
近而睇之,日斯迈而月斯征,乃同根生也。
二老之芳踪,吾不得而知也。
考之古则有其人,曰夷齐也。
夫何饿西山而僵仆者,挺朔漠而轮囷。
惟彼与此兮,孰主孰宾。
岂惟周粟之不食兮,盖自赋质以来曾烟火之未亲。
讵黄农虞夏之不可见兮,元黄初判落落者与天地而长存。
雪覆曦暄,何凉何燠。夏茂冬彫,何同何独。
兽伏鸟栖,何徵何逐。胡倚嬴封,何荣何辱。
吁嗟大隐兮,视此山木。
有山盘盘,有水潺潺,逢二老兮其间。
远而望之,前者友而后者恭,若伯仲也。
近而睇之,日斯迈而月斯征,乃同根生也。
二老之芳踪,吾不得而知也。
考之古则有其人,曰夷齐也。
夫何饿西山而僵仆者,挺朔漠而轮囷。
惟彼与此兮,孰主孰宾。
岂惟周粟之不食兮,盖自赋质以来曾烟火之未亲。
讵黄农虞夏之不可见兮,元黄初判落落者与天地而长存。
雪覆曦暄,何凉何燠。夏茂冬彫,何同何独。
兽伏鸟栖,何徵何逐。胡倚嬴封,何荣何辱。
吁嗟大隐兮,视此山木。
这首诗《夷齐松歌》由清朝的乾隆皇帝弘历所作,通过对“二老”形象的描绘,以及对夷齐两位古代隐士的赞颂,展现了诗人对高尚人格和自然和谐的向往。
诗中以“有山盘盘,有水潺潺”开篇,营造出一种宁静祥和的自然环境,随后点出“逢二老兮其间”,引出主题人物。接着通过对比远近视角的观察,描绘了二老的友好与恭敬,仿佛是兄弟般的关系,又暗示着他们共同的根源或命运。这种细腻的心理刻画,展现了诗人对人性深处的洞察。
进一步,诗中将二老与古代的夷齐相比,强调了他们不食周粟的高尚节操,以及自赋质以来未曾亲近烟火的生活态度,体现了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同时,通过“岂惟周粟之不食兮,盖自赋质以来曾烟火之未亲”的表述,表达了对古人坚守节操的敬仰之情。
后半部分,诗人以“雪覆曦暄,何凉何燠。夏茂冬彫,何同何独。兽伏鸟栖,何徵何逐。胡倚嬴封,何荣何辱”等句,描绘了自然界四季更迭、万物生长的景象,以此象征二老虽处世事变迁,却能保持内心的平静与独立。最后,“吁嗟大隐兮,视此山木”一句,表达了对二老隐居生活的赞美,同时也寄托了诗人对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向往。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观与人物形象的巧妙结合,不仅展现了诗人对古代隐士精神的崇敬,也传达了对自然和谐、内心平静生活的向往,体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哲学思考。
东望苍茫,来何迟也,夜寒独立搔首。
为损容颜,懒又邀人杯酒。
料此际、虎阜笙歌,尽今夕、翠樽红袖。知否。
是吴姬赏月,怕迟十九。恰应潮生日候。
有蚌彩涵波,舒光欲斗。一样清辉,觉道盘痕减旧。
感秋气、不耐繁华,偏积下、三分消瘦。今后。
漫随人冷澹,更阑独守。
东风太恶。惯弄香簸粉,吹到妆阁。
瘦损花神,乍转冰魂,潘鬓休教染著。
当年素手斜阳里,笑画意、折枝衫薄。
怪寻常、一样时光,锁断绮窗珠箔。
惆怅芳容去后,小庭但剩下,无数霜萼。
笛里吹残,尚带春寒,人不如春有脚。
更阑月、转郎眠处,幸早赴、罗浮前约。
梦醒时、软尽刚肠,怕想额边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