滩名可骇人,瓮大不近理。
自从刳木来,人鲊积在此。
想当四五月,一雨洪波起。
小船不敢前,大船薄于纸。
以卵掷石头,不碎将何恃。
未知屈宋在,是滩可如是。
我行水方落,篙尖及瓮底。
练练沙水清,矶边坐渔子。
长年笑呼之,一瞬隔数里。
回望归州城,裹入青山里。
峡中富见闻,客意杂悲喜。
作书报老亲,出瓮我不死。
滩名可骇人,瓮大不近理。
自从刳木来,人鲊积在此。
想当四五月,一雨洪波起。
小船不敢前,大船薄于纸。
以卵掷石头,不碎将何恃。
未知屈宋在,是滩可如是。
我行水方落,篙尖及瓮底。
练练沙水清,矶边坐渔子。
长年笑呼之,一瞬隔数里。
回望归州城,裹入青山里。
峡中富见闻,客意杂悲喜。
作书报老亲,出瓮我不死。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令人惊悚的场景,名为"人鲊瓮"的滩头,其奇特之处在于一个巨大的瓮被置于岸边,里面似乎积满了腌鱼(鲊)。诗人想象着春夏之交,一旦大雨引发洪水,小船畏惧,大船脆弱得如同薄纸,暗示了此处水流的险恶。诗人以卵击石的比喻,暗示了人在自然面前的渺小和无力。
诗人进一步联想到历史上的屈原和宋玉,询问这样的险滩是否曾使他们也感到震惊。自己行舟时,水位刚好没过瓮底,沙滩清澈,渔夫悠闲地坐在岸边。然而,这美景背后,诗人的心情复杂,既有对峡中美景的欣赏,又有对未知命运的感慨。他决定写信告知家中老人,虽然身处险境,但自己依然活着。
整首诗通过生动的描绘和象征,展现了滩头的险恶与诗人内心的波澜,以及对生活的坚韧态度。赵熙以清末近现代初的视角,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幅独特的山水画卷,寓言深刻,引人深思。
开疆乐土百馀年,秽恶何堪渎庙前。
欲壮神光三尺地,更增物色一番鲜。
堂开净域英灵普,社有馨香福泽绵。
幸得成裘将腋集,庶几乡曲荷安全。
隔江有名山,佛狸曾驻马。
饮马可渡江,天堑阻山下。
汤汤限南北,长江终古泻。
一朝王气终,隋师盈陈野。
美人传艳声,至竟亡陈社。
江上晋王冈,曾此受降者。
异代送青山,一井贻黄瓦。
抱膝张丽华,细腰同一把。
桃叶歌声哀,玉树歌声冶。
迎接过江来,桃根亦难舍。
一望瓜步空,谁将金粉写。
山水尚依依,无愁有泪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