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亭高与翠微连,尚有黄花照法筵。
下界梵音中夜磬,半空帆影隔江船。
马行十里松阴月,人藉孤峰草色烟。
我本倦游多感慨,老僧休说六朝年。
虚亭高与翠微连,尚有黄花照法筵。
下界梵音中夜磬,半空帆影隔江船。
马行十里松阴月,人藉孤峰草色烟。
我本倦游多感慨,老僧休说六朝年。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深邃的山中寺院景象。诗人徐熥在重阳节后,应友人之邀,游览了位于翠微之上的清凉寺翠微亭。诗中的“虚亭高与翠微连”一句,以“虚亭”点出建筑的空灵与高远,与四周的翠绿山色相接,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氛围。“尚有黄花照法筵”,黄花点缀于法筵之上,不仅增添了色彩,也寓意着佛法的光明与永恒。
“下界梵音中夜磬,半空帆影隔江船”两句,通过对比下界的梵音与夜间的钟声,以及半空中船只的倒影,展现了山中与外界的和谐共存,同时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与空间的广阔。诗人通过这些细节,表达了对自然与佛法之间和谐关系的赞美。
“马行十里松阴月,人藉孤峰草色烟”描绘了诗人骑马行进时所见的月光洒在松林间,以及人在孤峰上感受到的草色与烟雾交织的景象,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静谧与神秘感。这种景象既是自然景观的写照,也是诗人内心情感的投射。
最后,“我本倦游多感慨,老僧休说六朝年”表达了诗人对过往岁月的感慨与对当下生活的反思。面对老僧,他或许想借由对方的讲述,探寻历史的痕迹,同时也反思自己的人生旅程。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深沉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历史和人生的独特感悟。
峨峨城南楼,缔创知几时。
楼前中津水,潮来复潮归。
眷此云海区,襟带东西溪。
图牒考往事,杳杳孤鸿飞。
传闻昔芜城,陋若枳棘篱。
鼎新赖宗衮,欲与千年期。
纪事属东莱,字字皆吾师。
甲子甫一周,孙枝继成规。
壁垒访遗迹,阑干纳馀晖。
农隙既閒暇,溟波日平夷。
班春布宽大,谕俗无浇漓。
乔木有世臣,惟有乃似之。
此段信奇事,今昨何是非。
指顾旧观还,略不烦文移。
落成当元夜,月华流客衣。
前作信高韵,新篇实英词。
却笑岘山语,登临何足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