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拂挥仍集,微躯亦羽翰。
点将书格涴,吸得砚池乾。
落耳声何杂,穿帷首复丹。
祛除云有术,未若上高寒。
棕拂挥仍集,微躯亦羽翰。
点将书格涴,吸得砚池乾。
落耳声何杂,穿帷首复丹。
祛除云有术,未若上高寒。
这首诗以“蝇”为题,描绘了苍蝇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行为,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其独特的生存状态和活动轨迹。
首句“棕拂挥仍集”,形象地描绘了苍蝇在棕刷挥动间依然聚集的情景,表现了苍蝇对环境的适应性和聚集性。接着,“微躯亦羽翰”一句,将苍蝇的小身躯比作羽毛,既突出了其轻盈的特点,也暗示了它在空间中灵活移动的能力。
“点将书格涴,吸得砚池乾”两句,进一步展示了苍蝇的生活习性。苍蝇在书格上留下污迹,又吸干了砚池中的墨水,生动地刻画了它们对环境的影响和破坏力。这里不仅体现了苍蝇的不洁,也暗含了对人类生活环境被污染的隐喻。
“落耳声何杂,穿帷首复丹”两句,通过声音和色彩的变化,描绘了苍蝇在不同场景下的活动。苍蝇的声音在耳边杂乱响起,而它们穿过帷幔时,似乎又带上了红色的印记,或许象征着它们对宁静与秩序的干扰。
最后,“祛除云有术,未若上高寒”表达了诗人对于解决苍蝇问题的看法。虽然有方法可以驱除苍蝇,但更理想的方式是让它们远离人类的生活空间,选择在高寒之地栖息。这不仅是对苍蝇生存状态的一种理解,也是对和谐共处自然法则的向往。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苍蝇生活习性的细腻描绘,不仅展现了自然界生物的多样性和独特性,也蕴含了对环境保护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考。
识来无定居,此去复何如。
一与耕者遇,转将朝客疏。
资身唯药草,教子但诗书。
曾许黄庭本,斯言岂合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