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公自昔藏修地,茅屋斜连水面开。
绕槛风云閒白昼,沿阶花木净黄埃。
曲肱几见周公梦,吹杖曾承大乙来。
壮志十年虚谏草,台星夜照读书台。
名公自昔藏修地,茅屋斜连水面开。
绕槛风云閒白昼,沿阶花木净黄埃。
曲肱几见周公梦,吹杖曾承大乙来。
壮志十年虚谏草,台星夜照读书台。
此诗描绘了一座位于自然环境中的读书堂,展现了其与世隔绝、静谧清幽的氛围。首句“名公自昔藏修地”,点明了读书堂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暗示这里曾是文人墨客修身养性、潜心学问的地方。接着,“茅屋斜连水面开”一句,以简练的语言勾勒出读书堂的外观特色——一座茅草屋斜倚在水面上,既体现了建筑的朴素之美,也营造出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境。
“绕槛风云閒白昼,沿阶花木净黄埃”两句,进一步渲染了读书堂周围的环境。白天,云雾缭绕,仿佛与天相接,给人以超脱尘世之感;夜晚,花木环绕,清静无尘,象征着内心的纯净与宁静。这两句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烘托出读书堂内读书人的心境与追求。
“曲肱几见周公梦,吹杖曾承大乙来”两句,运用典故,表达了对古代圣贤的追慕之情。曲肱而枕,梦见周公,意味着读书人在精神上与古代圣贤相通;吹杖承大乙(即大禹),则象征着读书人对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抱负。这两句不仅展示了读书人的梦想与追求,也体现了他们对历史文化的传承与敬仰。
最后,“壮志十年虚谏草,台星夜照读书台”两句,总结了读书人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关系。十年的辛勤努力,最终未能实现谏言,表达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然而,读书台在夜空中闪耀,象征着知识与智慧的永恒光芒,即使理想未能实现,但知识的力量依然照亮前行的道路。这一结尾,既是对前文情感的升华,也是对读书人精神世界的深刻揭示。
楼倚寒城,隔岸江山见东越。
望远红千尺,游丝起舞,空青一段,斜阳明灭。
孤树秋声歇。霜枝袅、尚留病叶。
阑干外、带郭人家,蜂房几盘折。
我独逍遥,乘虚凭远,天风醒毛发。
问西窗停烛,谁吟巴雨,连床鼓瑟,谁弹湘月。
消得青鸾下,分明是、绛台紫阙。
何时约、姑射仙人,试手回剪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