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月明堂令,斋居古自稽。
四时曾不忒,七政已能齐。
礼向经帷奏,笺来学省题。
元龟何用卜,伯起在关西。
按月明堂令,斋居古自稽。
四时曾不忒,七政已能齐。
礼向经帷奏,笺来学省题。
元龟何用卜,伯起在关西。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区仕衡的作品,名为《祭酒慈溪公以月令劝讲兼示诸生感事有作》。从诗中可以看出作者对古代文化和礼仪的尊崇,以及他作为一位学者和教育者的自我期许。
“按月明堂令,斋居古自稽。”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按照古代的制度和规矩,在一个明亮的殿堂中进行学习和思考,通过斋戒(即净身心,准备接受知识)的方式来回顾古人的智慧。
“四时曾不忒,七政已能齐。” 这里,“四时”指的是春夏秋冬四个季节,而“七政”则是古代天文学中的七大行星(日、月、五星),这两句意味着诗人已经能够理解和掌握自然界的规律以及宇宙运行的秩序。
“礼向经帷奏,笺来学省题。”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传统文化和学问的尊重,他通过学习古代典籍中的礼仪知识,并将这些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元龟何用卜,伯起在关西。” “元龟”指的是《易经》中的“元亨利贞”,而“伯起”则是唐代著名文学家、政治家韩愈的字。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古代文化遗产的尊重,以及他对于个人品德和学问修养的追求。
整首诗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养和他对传统文化的敬仰,同时也反映出作者作为一位教育者,对学生进行教诲和引导的责任感。
连年戍边塞,过却芳菲节。
东风气力尽,不减阴山雪。
萧条柳一株,南枝叶微发。
为带故乡情,依依籍攀折。
晚风吹碛沙,夜泪啼乡月。
凌烟阁上人,未必皆忠烈。
独处重冥下,忆昔登高台。
傲岸平生中,不为物所裁。
埏门只复闭,白蚁相将来。
生时芳兰体,小虫今为灾。
玄鬓无复根,枯髅依青苔。
忆昔好饮酒,素盘进青梅。
彭韩及廉蔺,畴昔已成灰。
壮士皆死尽,馀人安在哉。
观兵临江水,水流何汤汤。
戈矛成山林,玄甲耀日光。
猛将怀暴怒,胆气正纵横。
谁云江水广,一苇可以航。
不战屈敌虏,戢兵称贤良。
古公宅岐邑,实始剪殷商。
孟献营虎牢,郑人惧稽颡。
充国务耕殖,先零自破亡。
兴农淮泗间,筑室都徐方。
量宜运权略,六军咸悦康。
岂如东山诗,悠悠多忧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