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倚寒城,隔岸江山见东越。
望远红千尺,游丝起舞,空青一段,斜阳明灭。
孤树秋声歇。霜枝袅、尚留病叶。
阑干外、带郭人家,蜂房几盘折。
我独逍遥,乘虚凭远,天风醒毛发。
问西窗停烛,谁吟巴雨,连床鼓瑟,谁弹湘月。
消得青鸾下,分明是、绛台紫阙。
何时约、姑射仙人,试手回剪雪。
楼倚寒城,隔岸江山见东越。
望远红千尺,游丝起舞,空青一段,斜阳明灭。
孤树秋声歇。霜枝袅、尚留病叶。
阑干外、带郭人家,蜂房几盘折。
我独逍遥,乘虚凭远,天风醒毛发。
问西窗停烛,谁吟巴雨,连床鼓瑟,谁弹湘月。
消得青鸾下,分明是、绛台紫阙。
何时约、姑射仙人,试手回剪雪。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深秋的山水画面,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表达了诗人独自徘徊于荒凉之地的孤寂情怀和超脱世俗的心境。
"楼倚寒城,隔岸江山见东越。" 开篇即以楼台设景,通过“倚”字传递出一种静谧与孤独的氛围。诗人在高楼上俯瞰长江,眺望远方的东越(今浙江、福建一带),江山如画,显得分外妖娆。
"望远红千尺,游丝起舞,空青一段,斜阳明灭。" 这几句诗进一步渲染了秋色与光线之美。远处的山峦被秋高气爽的阳光照得如血似火,而细碎的游丝在空中随风起舞,显得异常灵动。天空中一抹斜阳透过层云,时明时灭,增添了一份神秘。
"孤树秋声歇。霜枝袅、尚留病叶。" 这里通过对孤独树木的描写,传达了诗人内心的凄凉与悲哀。秋风过后,树上的声音渐渐平息,只剩下几片被霜打蔫的病态叶子依稀附着在枯枝上。
"阑干外、带郭人家,蜂房几盘折。" 诗人眼中的世界不仅是自然景物,还有远处的人家和生命的迹象。阑干即城墙之意,这里指的是城墙以外的村庄,人们的生活在诗人的视野中显得平凡而温馨。而蜂房几盘折,则是秋天昆虫为冬眠做准备的情景,表现出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我独逍遥,乘虚凭远,天风醒毛发。" 这里的“我”字突出了诗人的孤独感受。他独自一人,在自然界中徘徊,仿佛与宇宙融为一体,借“乘虚凭远”表达了超脱尘世、追求精神自由的愿望。而天风吹拂在毛发上,更增添了一份清醒和解脱。
"问西窗停烛,谁吟巴雨,连床鼓瑟,谁弹湘月。" 这里诗人通过提问的方式,表达了对远方某些人的思念之情。夜深人静时分,是否有人在西窗下点燃蜡烛,吟诵着《巴雨》这类诗篇?或者是谁在床畔轻拨古瑟,奏响那悠扬的湘月琴声?
"消得青鸾下,分明是、绛台紫阙。" 青鸾指仙鹤,这里暗示了仙界的意境。“消得”表达了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而“绛台紫阙”则是对仙境之美的一种描写。
"何时约、姑射仙人,试手回剪雪。" 诗尾处,诗人提出一个愿望:希望何时能够邀约那些仙人们一同前往姑射山,与他们切磋琢磨,就像是在雪地里练习剑法一般。这不仅是对高超武技的一种追求,更是一种精神上的向往与期待。
总体而言,这首诗以其深远的意境、细腻的描写和流畅的语调,展示了诗人在面对自然界时所感受到的孤寂与超脱,以及对于生命意义和精神追求的一种探索。
悲歌度燕水。
弭节出阳关。
李陵从此去。
荆卿不复还。
故人形影灭。
音书两俱绝。
遥看塞北云。
悬想关山雪。
游子河梁上。
应将苏武别。
茫茫实宇宙。
与善定冯虚。
大夫伤鲁道。
君子念殷墟。
程卿既开国。
安平遂徙居。
讵能从小隐。
终然游太初。
说西江近事最销魂,啼断竹林猿。
叹灌婴城下,章江门外,玉碎珠残。
争拥红妆北去,何日遂生还。
寂寞词人句,南浦西山。
谁向长生宫殿,对君王试鼓,别鹄离鸾。
恐未歌此曲,先已惨天颜。
只小姑端然未去,伴彭郎烟水月明间。
终古是,银涛雪浪,雾鬓风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