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饱饭废三馀,老眼无光懒读书。
夜半不眠非有约,满天风雨响棕榈。
山中饱饭废三馀,老眼无光懒读书。
夜半不眠非有约,满天风雨响棕榈。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老者在山中生活的悠闲与慵懒,同时也透露出一种对自然环境的敏感和独到的观察力。
首句“山中饱饭废三馀”,生动地展现了老者在山中生活的状态。他饱餐一顿后,时间仿佛变得不再重要,连平日里用于学习的时间(三馀,即春、夏、秋三季农闲时)都浪费了。这既是对老者生活状态的描述,也暗示了他可能对书本知识的兴趣减弱,更倾向于享受自然的生活。
次句“老眼无光懒读书”,进一步说明了老者对阅读的态度。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视力逐渐衰退,加之对读书的兴趣减退,使得他懒得去翻阅书籍。这一句不仅描绘了老者的身体状况,也反映了他对过去生活方式的一种放弃或调整。
第三句“夜半不眠非有约”,则揭示了老者夜晚难以入眠的原因并非因为有事先约定。这可能是由于外界环境的影响,如满天风雨,或是内心对自然的敏感,使他在夜晚无法安静入睡。这一细节增加了诗歌的情感深度,让读者感受到老者与自然之间微妙而复杂的关系。
最后一句“满天风雨响棕榈”,以生动的景象收尾。风雨交加的夜晚,棕榈树在风中摇曳的声音,不仅为画面增添了动态感,也象征着自然界的活力与生命力。同时,这也可能是老者内心情感的投射,通过自然界的声响来表达自己的思绪和感受。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老者在山中生活的独特体验,以及他对自然环境的深刻感知。它不仅是一幅生动的生活画卷,也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思考。
遇顺饶有智,逢艰或失算。
究以从政久,经事实明练。
屡罢屡复用,中心惜英彦。
践历更老成,遂掌丝纶涣。
西师频建功,然职在参赞。
土尔扈归顺,经理实妥善。
六日靖临清,则信资伟干。
燮理原未久,勋伐诚可按。
怀旧不能忘,凄然一染翰。
先生和气似春酣,一见盍明簪。
太平无讼霜台静,榕阴里、时与联骖。
瓜代早装行李,兰熏重整朝衫。
雨余山色净于蓝,秋燕更喃喃。
凄凉风月阳关道,和离思、摹入诗缄。
一曲骊歌人去,月明千里闽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