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柱山前铜鼓声,野花蛮果不知名。
却喜土人能爱客,蒌蒂槟榔相送行。
铜柱山前铜鼓声,野花蛮果不知名。
却喜土人能爱客,蒌蒂槟榔相送行。
这首诗描绘了边疆地区独特的风土人情。首句“铜柱山前铜鼓声”,以铜鼓声起兴,暗示着边疆之地特有的文化氛围和军事威严。铜鼓是中国古代南方民族的重要乐器和礼器,常用于祭祀、庆典或战争中,其声音响亮,能传千里,象征着力量与团结。
接着,“野花蛮果不知名”一句,通过描述边疆地区丰富的自然景观,展现了这片土地的原始与神秘。这里的“野花”和“蛮果”既是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也是对异域风情的赞美,体现了诗人对边疆独特自然美的欣赏。
“却喜土人能爱客”则转向了人文层面,表达了诗人对当地居民热情好客的赞赏。在边疆地区,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往往更加频繁,这种“爱客”的态度不仅体现了民族间的友好关系,也反映了边疆人民淳朴善良的性格。
最后,“蒌蒂槟榔相送行”描绘了一幅温馨而富有地方特色的送别场景。蒌蒂和槟榔是边疆地区常见的植物,它们不仅是当地的特产,也常常被用来作为礼物赠送,象征着友谊和祝福。这一细节不仅增添了诗歌的地域色彩,也深化了主题,表现了边疆人民之间深厚的情感联系。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生动的场景描写和细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边疆地区的自然风光、人文风情以及诗人对这片土地的深切情感,是一首充满异域魅力和人文关怀的作品。
多情不在分明,绣窗日日花阴午。
依依云絮,溶溶香雪,觑他寻路。
一滴东风,怎生消得,翠苞红栩。
被疏钟敲断,流莺唤起,但长记、弓弯舞。
定是相思入骨,到如今、月痕同醉。
教人枉了,若还真个,匆匆如此。
全未惺松,缬纹生眼,胡床犹据。
算从前、总是无凭,待说与、如何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