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山何逶迤,精庐依北郭。
日暮寒风生,旷野同云作。
俄看雪片繁,渐觉襌衣薄。
瑶华结珠幡,玉屑飘金铎。
跏趺双树林,疑是天花落。
屏山何逶迤,精庐依北郭。
日暮寒风生,旷野同云作。
俄看雪片繁,渐觉襌衣薄。
瑶华结珠幡,玉屑飘金铎。
跏趺双树林,疑是天花落。
这首诗描绘了冬日傍晚,雪景与禅院和谐共存的宁静画面。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与人文景观的交融之美。
首句“屏山何逶迤,精庐依北郭”描绘了山峦连绵,禅院静立于城郭之北的景象,营造出一种远离尘嚣的氛围。接着,“日暮寒风生,旷野同云作”则通过日落时分的寒风和弥漫的云雾,进一步渲染了冬日傍晚的冷寂与辽阔。
“俄看雪片繁,渐觉襌衣薄”一句,巧妙地将视线从广阔的自然景观转向禅院内部,通过“雪片繁”与“襌衣薄”的对比,暗示了外界环境的寒冷与禅院内僧侣内心的平静与超脱。
“瑶华结珠幡,玉屑飘金铎”两句,运用比喻手法,将雪花比作瑶华、珠幡,以及飘落的玉屑与金铎之声,不仅形象生动地描绘了雪景之美,也赋予了禅院一种神圣而庄严的气息。
最后,“跏趺双树林,疑是天花落”以“双树林”象征禅定的僧侣,与“天花落”形成呼应,既表达了对僧侣修行状态的赞美,又暗示了雪落如同天降祥瑞,增添了诗作的哲学意味和宗教色彩。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冬日雪景与禅院生活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生,以及在寒冷冬夜中寻求内心平静与超脱的主题,具有深刻的意境和丰富的艺术感染力。
大云山中泉一注,东湖先生读书处。
先生胸次迥出尘,山中草木皆真趣。
读书岂徒事铅椠,匡时事业于兹具。
试出绪馀售于人,要使苍生尽陶铸。
平生苦节甘若饴,妻子不免于寒饥。
遇事直前无顾忌,终遭坎坷蹈危机。
达生委命宁自悔,万里生还天所遗。
山中茅屋依然在,洞云江月与心期。
湖田荒秽方料理,诏书南下君复起。
百年此道亦何心,乘流则行坎则止。
长松兮苍苍,白云兮英英。
上有女萝兮下有苓,驾飞龙兮行四方。
蹇夫君兮惟顾怀,日徜徉兮澹忘归。
结松枝兮为盖,揽云气兮为衣。
云衣飘飘兮倏轻举,仙之人兮纷纷而从女。
朝苍梧兮夕县圃,君长生兮乐无苦。
又重之兮有美子,松宜栋梁兮云宜雨。
润乾枯兮庇寒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