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曰予贤,人曰予圣。果圣且贤,相悦而静。
况汝之德,未满乡里。况汝之道,未行妻子。
呶呶哓哓,盖不知耻。
我曰予贤,人曰予圣。果圣且贤,相悦而静。
况汝之德,未满乡里。况汝之道,未行妻子。
呶呶哓哓,盖不知耻。
这首诗《山居五戒一戒讲学》是明代诗人唐伯元所作,通过对话形式,表达了对过度宣扬自己学问的批评与反思。
“我曰予贤,人曰予圣。” 开篇以自夸与他人的夸赞形成对比,揭示了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之间的差异。“果圣且贤,相悦而静。” 接着指出真正的圣贤是内敛的,他们的智慧和品德在相互欣赏中得到平静的体现。
“况汝之德,未满乡里。” 这句话转而针对某人,指出其道德品质尚未在乡里得到充分认可或赞誉。“况汝之道,未行妻子。” 进一步强调,即使在家庭内部,其行为方式也并未得到实践和体现。
“呶呶哓哓,盖不知耻。” 最后一句总结,直指那些不停夸耀自己、不知羞耻的人,讽刺他们言行不一,缺乏真正内在的修养和谦逊。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话的形式,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深刻地探讨了个人修为与社会评价的关系,以及谦逊与骄傲之间的界限,具有较强的批判性和启示性。
古松阴,幽涧底,流水漱山股。
红叶寒烟,飞鸟自来去。
苍茫草界羊踪,霜封樵径,石头滑、舆夫相语。
酌清俎。穿林瑟瑟风吹,阴崖望堆素。
缥缈峰头,指点过来路。
平临佛刹巍峨,钟声初起,梵音散、诸天花雨。
璧月常亏,彩云易散,惜哉况我痴情。
天乎何意,尤物太精灵。
犹记憨憨样子,尚依稀、耳畔金铃。
妆台侧,衔脂弄粉,难忘小芳名。罡风。
吹短劫,优昙才见,一霎飘零。
费主人老泪,啼雨难晴。
怕向垂杨楼下,伤心处、芳草青青。
栏干角,一抔黄土,记取瘗鬟铭。
坐僧寮。何来风雪,欺人窗纸频敲。
看壁上横刀自吼,床头斗酒孤倾,可怜缊袍。
是谁潦倒吾曹。半枕故乡离梦,十年流水诗瓢。
不禁得短鬓,恰如秋叶,奇云灭影,好花减片,拼向水国几家渔父,烟林一个山樵。
兴还饶。多他这卷离骚。
春去无踪,秋来有信,一霎光阴如雨。
燕燕于飞,软语商量欲去。
忆曾过、王谢高门,又忽见、金张新第。
尽人间,茒屋华堂,惆怅淹留无几。
临岐多少叮咛,料前路相逢,雁行迢递。
我去君来,黯绝魂销此际。
任空梁、落剩香泥,怜故垒、拖残花蒂。
怕废兴,南北相同,见旧巢安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