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有灵府,过化尔风霆。
何处更仰泉,万物自流形。
人人有灵府,过化尔风霆。
何处更仰泉,万物自流形。
这首诗由明代诗人湛若水所作,名为《寄题乐平方子月窗三首(其三)》。湛若水以道家思想为底蕴,此诗则体现了他对自然与人心关系的深刻洞察。
“人人有灵府,过化尔风霆。” 开篇即点出人皆有内在的精神世界,如同自然界的风雷之变,是生命内在力量的体现。这里的“灵府”指的是人的内心世界,而“过化尔风霆”则是说这种内在的力量能够影响和改变周围的世界,如同自然界中的风雷能塑造地貌、影响万物生长一样。
“何处更仰泉,万物自流形。” 后两句进一步阐述了自然法则与人类行为的关系。诗人提出疑问:“在何处可以仰望到泉水?”实际上,这里的“仰泉”并非实指,而是象征着追求真理、理解自然法则的过程。诗人认为,万物自有其运行规律,就如同泉水自然流淌,不需人为干预。这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秩序的尊重和对人类行为应遵循自然法则的倡导。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形象生动的比喻,表达了湛若水对于人与自然和谐共处、顺应自然规律的思想。它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现象的深刻观察,也蕴含了对人类内心世界的探索与思考,体现了其哲学与美学的融合。
人物一衰谢,微言难重寻。
殷勤永嘉末,复闻正始音。
清谈未足多,感时意殊深。
少年有奇志,欲和南风琴。
荒林蜩蚻乱,废沼蛙蝈淫。
遂欲掩两耳,临文但噫瘖。
萧然王郎子,来自缑山阴。
云见浮丘伯,吹箫明月岑。
遗声落淮泗,蛟鼍为悲吟。
愿公正王度,《祈招》继愔愔。
人事无涯生有涯,逝将归钓汉江槎。
乘桴我欲从安石,遁世谁能识子嗟。
日上红波浮翠巘,潮来白浪卷青沙。
清谈美景双奇绝,不觉归鞍带月华。
筠庵稍不至,一至一回好。
风从林梢落,吹乱竹根草。
巾屦上下凉,莺鹊左右噪。
市声元不近,静听远亦到。
石磴坐来温,藓径净如扫。
书空作愁字,已忘偏旁了。
犹自忘了愁,而况记得老。
客来谈世事,欲笑还懒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