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竹娟娟一径开,禅师当日为谁栽。
本支间出为龙去,秀实长留待凤来。
挥袂好风能应接,杖藜栖鸟误惊猜。
公游岂得如嵇阮,禁省方归治剧材。
万竹娟娟一径开,禅师当日为谁栽。
本支间出为龙去,秀实长留待凤来。
挥袂好风能应接,杖藜栖鸟误惊猜。
公游岂得如嵇阮,禁省方归治剧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富有禅意的画面,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存。首句“万竹娟娟一径开”,以“万竹”形容竹林之繁茂,“娟娟”则描绘了竹子的柔美姿态,一“开”字生动地展现了竹林小径的开辟过程,仿佛引领读者步入了一个幽静的世界。接下来,“禅师当日为谁栽”一句,将时间拉回过去,暗示了这竹径的来历与禅宗的渊源,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
“本支间出为龙去,秀实长留待凤来。”这两句运用了象征手法,竹子被视为高洁之物,竹节象征着君子之德,竹林中的“龙”与“凤”则是吉祥与尊贵的象征。诗句表达了竹林不仅是自然景观的体现,更是精神寄托与理想追求的载体,预示着高尚品德与卓越才能的涌现。
“挥袂好风能应接,杖藜栖鸟误惊猜。”这两句进一步描绘了竹林中的动态景象。轻拂衣袖,迎面而来的微风似乎在回应着诗人的动作;手持藜杖的诗人不经意间惊动了栖息的鸟儿,这一细节增添了生活的趣味性和自然界的生机。通过这些生动的场景,诗人巧妙地传达了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景。
最后,“公游岂得如嵇阮,禁省方归治剧材。”这两句以历史人物嵇康和阮籍为例,表达了对诗人的期望与赞赏。嵇康和阮籍是魏晋时期著名的文人,以放旷不羁著称。诗人在此处或许是在赞扬马太守虽身处官场,却能保持高洁品格,不随波逐流,同时期待他能像嵇阮那样,在政务之余,也能追求精神的自由与高雅的生活情趣。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竹林的描绘,不仅展现了自然之美,更蕴含了对理想人格和社会理想的追求,以及对和谐生活状态的向往。
半额微黄金缕衣,玉搔头袅凤双飞。
从教水溅罗裙湿,还道朝来行雨归。
眼波横秀。
乍睡起、茸窗倦绣。
甚脉脉、阑干凭晓,一握乱丝如柳。
最恼人、微雨慳晴,飞红满地春风骤。
记帕折香绡,簪敲凉玉,小约清明前后。
昨梦行云何处,应只在、春城迷酒。
对溪桃羞语,海棠贪困,莺声唤醒愁仍旧。
劝花休瘦。
看钗盟再合,秋千小院同携手。
回文锦字,寄与知他信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