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题清江常宰道院》
《题清江常宰道院》全文
宋 / 王炎   形式: 古风

古人牧民如赤子,今人临民用笞箠。

孰知官府本无事,独恨庸人扰之耳。

临邛有客腰铜章,三年为吏先慈祥。

老农共说长官好,桑柘阴中民小康。

公庭閒暇雁鹜散,燕坐胡床清昼长。

拨烦何自文书省,治道由来贵清静。

不须柱下五千言,洙泗六经无猛政。

(0)
拼音版原文全文
qīngjiāngchángzǎidàoyuàn
sòng / wángyán

rénmínchìjīnrénlínmínyòngchīchuí

shúzhīguānběnshìhènyōngrénrǎozhīěr

línqióngyǒuyāotóngzhāngsānniánwèixiānxiáng

lǎonónggòngshuōchángguānhǎosāngzhèyīnzhōngmínxiǎokāng

gōngtíngxiánxiáyànsànyànzuòchuángqīngzhòucháng

fánwénshūshěngzhìdàoyóuláiguìqīngjìng

zhùxiàqiānyánzhūliùjīngměngzhèng

翻译
古人治理百姓如同爱护婴儿,现代官员对待民众却动辄鞭杖施威。
谁曾想官府其实并无事端,只是庸人扰民才导致纷乱。
在临邛有个官员腰佩铜章,他做小吏时就已仁慈宽厚。
老农们一致称赞他们的长官,桑柘树下人们生活安宁富足。
公堂空闲时,大雁野鸭四处游荡,官员静坐胡床,白日漫长。
从文书堆中解脱出来,治理之道关键在于清静无为。
无需效仿柱下史的五千策论,孔子儒家六经教诲,没有严苛的政令。
注释
牧民:治理百姓。
赤子:比喻百姓如同幼小无知的孩子。
笞箠:鞭杖,古代刑具。
官府:政府机构。
庸人:平庸之人,指官员。
腰铜章:佩戴铜质官印,表示身份。
慈祥:仁慈和善。
桑柘:桑树和柘树,代指农田。
燕坐:悠闲地坐着。
文书省:处理文书的地方,指官署。
治道:治理国家的方法或原则。
柱下:指古代学者扬雄,他曾任柱下史。
洙泗:洙水和泗水,孔子讲学之地,代指儒家经典。
猛政:严厉的政策或统治。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清官的形象,表达了对古代理想君子和现实社会不满的情感。开篇即通过鲜明对比,指出古人以德治民如养育赤子,而今人却以严苛之法束缚百姓。这两句直截了当地批判了时弊,同时也寄寓了诗人对于理想社会的向往。

接着,“孰知官府本无事,独恨庸人扰之耳。”这两句深刻揭示了官僚体系中的问题,指出许多麻烦都是由不称职的人造成的,这里“庸人”一词用得恰到好处,既表达了对当权者的失望,也反映了诗人的政治洞察力。

下文转向具体描写,一位腰间佩戴铜章的官员,在临邛任职三年,表现出了先慈祥的为人品质。老农们都称赞这位长官好,百姓在桑柘树荫下过着小康的生活。这段落展现了理想中的官民关系和社会状态。

“公庭閒暇雁鹜散,燕坐胡床清昼长。”这一联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是一位官员在闲暇时光中悠然自得的情景。这里的“閒暇”、“燕坐”均暗示了这位官员不仅清正,而且生活得宜。

最后,“拨烦何自文书省,治道由来贵清静。不须柱下五千言,洙泗六经无猛政。”诗人通过这些句子强调了简化行政、重视内心清净的重要性,并且提出了治国安邦不在于繁复法令,而应在于修身齐家。这与儒家的思想相呼应,体现了诗人对于古圣先贤之道的追求。

总体来说,这首诗是一篇讽刺时弊、颂扬清官、倡导以德治国的佳作。通过对比现实与理想,诗人表达了对社会正义和政治清明的渴望。

作者介绍

王炎
朝代:唐

猜你喜欢

春寒

春欲分时寒更深,阑风伏雨昼阴阴。

不通燕子重帘闭,憔悴花枝病酒心。

(0)

宿道院

解橐神仙宅,青萝小洞房。

何人识紫气,无梦熟黄粱。

床拂如云石,帘飞似水霜。

不知寒漏永,消尽读经香。

(0)

无题四首戏呈孝甫子建·其三

塞鸿声断草虫啼,银烛熏笼坐不辞。

蛱蝶画罗捐扇日,鸳鸯裁绮授衣时。

秦家树上乌栖早,韩掾墙边月到迟。

黛绿暗销人去远,章台无柳斗双眉。

(0)

过车厩袁相国故宅

寒江无浪似鱼鳞,千舫迎潮泊水滨。

落木萧萧车厩晚,乱鸦飞上旧平津。

(0)

十六夜孤山看月歌四首·其一

白头田父出当年,寺下江深水拍天。

沧海自从成陆后,禅宫渐与月宫连。

(0)

海夷八首·其四

隋帝巡游伯业亡,邗沟流水月苍苍。

锦帆一去知何处,翠柳千屯自晓霜。

江汉风尘多兔窟,维扬豪杰尽龙骧。

可怜仗剑唐司马,良翰天教翊圣皇。

(0)
诗词分类
归隐 和诗 伤逝 泰山 闺怨 羁旅 奉和 赞颂 应制 离愁 伤春 忆昔 闺思 黄河 访友 劝勉 喜悦 竹子
诗人
瞿佑 陈廷敬 钱镠 姚燧 高骈 谭用之 崔道融 王庭筠 李瓒 顾非熊 包恢 羊士谔 陶望龄 崔颢 汪应辰 汪琬 石延年 刘处玄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