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牧民如赤子,今人临民用笞箠。
孰知官府本无事,独恨庸人扰之耳。
临邛有客腰铜章,三年为吏先慈祥。
老农共说长官好,桑柘阴中民小康。
公庭閒暇雁鹜散,燕坐胡床清昼长。
拨烦何自文书省,治道由来贵清静。
不须柱下五千言,洙泗六经无猛政。
古人牧民如赤子,今人临民用笞箠。
孰知官府本无事,独恨庸人扰之耳。
临邛有客腰铜章,三年为吏先慈祥。
老农共说长官好,桑柘阴中民小康。
公庭閒暇雁鹜散,燕坐胡床清昼长。
拨烦何自文书省,治道由来贵清静。
不须柱下五千言,洙泗六经无猛政。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清官的形象,表达了对古代理想君子和现实社会不满的情感。开篇即通过鲜明对比,指出古人以德治民如养育赤子,而今人却以严苛之法束缚百姓。这两句直截了当地批判了时弊,同时也寄寓了诗人对于理想社会的向往。
接着,“孰知官府本无事,独恨庸人扰之耳。”这两句深刻揭示了官僚体系中的问题,指出许多麻烦都是由不称职的人造成的,这里“庸人”一词用得恰到好处,既表达了对当权者的失望,也反映了诗人的政治洞察力。
下文转向具体描写,一位腰间佩戴铜章的官员,在临邛任职三年,表现出了先慈祥的为人品质。老农们都称赞这位长官好,百姓在桑柘树荫下过着小康的生活。这段落展现了理想中的官民关系和社会状态。
“公庭閒暇雁鹜散,燕坐胡床清昼长。”这一联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是一位官员在闲暇时光中悠然自得的情景。这里的“閒暇”、“燕坐”均暗示了这位官员不仅清正,而且生活得宜。
最后,“拨烦何自文书省,治道由来贵清静。不须柱下五千言,洙泗六经无猛政。”诗人通过这些句子强调了简化行政、重视内心清净的重要性,并且提出了治国安邦不在于繁复法令,而应在于修身齐家。这与儒家的思想相呼应,体现了诗人对于古圣先贤之道的追求。
总体来说,这首诗是一篇讽刺时弊、颂扬清官、倡导以德治国的佳作。通过对比现实与理想,诗人表达了对社会正义和政治清明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