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鳅生,水天生长,红珊一树奇秀。
百年前是冯夷国,今辟膏腴千亩。
秋信漏,看贝阙珠宫,夜半寒光透。浪粗月瘦。
似一颗盘珠,滚圆难攫,无数毒龙吼。
舟三尺,径逐凉蟾飞走。软红尘气消否?
一从人海浮沉后,担误鸥盟良久。
持竿手,怕重到、篷瀛清浅无鳌守。扶遥未就。
叹太乙莲飘,长庚鲸去,荡不尽僝僽。
记鳅生,水天生长,红珊一树奇秀。
百年前是冯夷国,今辟膏腴千亩。
秋信漏,看贝阙珠宫,夜半寒光透。浪粗月瘦。
似一颗盘珠,滚圆难攫,无数毒龙吼。
舟三尺,径逐凉蟾飞走。软红尘气消否?
一从人海浮沉后,担误鸥盟良久。
持竿手,怕重到、篷瀛清浅无鳌守。扶遥未就。
叹太乙莲飘,长庚鲸去,荡不尽僝僽。
这首《摸鱼儿·忆海上游》由清代诗人黄人所作,描绘了一幅充满想象与情感的海上奇景。开篇以“记鳅生,水天生长,红珊一树奇秀”起笔,巧妙地将读者引入一个神秘而美丽的海底世界,红珊瑚树的奇丽景象令人遐想联翩。
接下来,“百年前是冯夷国,今辟膏腴千亩”,通过时空转换,展现了这片海域从前的辉煌与现在的繁荣,暗示了自然环境的变迁与生命力的顽强。
“秋信漏,看贝阙珠宫,夜半寒光透”一句,将时间推进至夜晚,借助“贝阙珠宫”的意象,营造出一种既神秘又冷寂的氛围,寒光的透射更添了几分幽邃与深沉。
“浪粗月瘦。似一颗盘珠,滚圆难攫,无数毒龙吼”则通过对比与比喻,描绘了海浪的汹涌与月亮的瘦削,以及在这样的环境下,仿佛有一颗难以捕捉的盘珠在滚动,同时伴随着无数毒龙的咆哮,形象生动地展示了海洋的壮阔与险恶。
“舟三尺,径逐凉蟾飞走。软红尘气消否?”这一句将视角转向船只,以“三尺舟”与“凉蟾”为载体,表达了对远离尘嚣、追求心灵宁静的向往,同时也提出了对世俗尘埃是否能被彻底消除的疑问。
“一从人海浮沉后,担误鸥盟良久”则通过“人海”与“鸥盟”的对比,反映了诗人对过去生活状态的反思,以及对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渴望,但又因种种原因未能实现,留下了一丝遗憾。
最后,“持竿手,怕重到、篷瀛清浅无鳌守。扶遥未就。叹太乙莲飘,长庚鲸去,荡不尽僝僽”表达了诗人对再次回到理想中的海上世界的担忧与期待,以及对时光流逝、美好事物难以长久保持的感慨,整个画面充满了淡淡的忧伤与对未来的憧憬。
整首词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表达,构建了一个既富有想象力又富含哲理的海上世界,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人生以及理想与现实之间关系的独特思考。
春闱榜揭长安日,二百人中无旧识。
识君久矣羡君贤,求美岂知遗国色。
人生出处固有命,举措未明畴塞责。
我惭无地君见容,不但娄公称盛德。
相逢剧饮如吸川,荣辱且付金樽前。
华阳咫尺终须到,肯向河东号斥仙。
白雁过,江南破,更无一寸土可坐。
自闽入广随波流,胡尘暗天天亦愁,黄芦霾岸风飕飕。
上有深井山,下有仙女澳,渔舟不往御舟到。
风吹御舟力排奡,嗟嗟悲哉谁与告。
谁与告兮悲复悲,逢崖则止会有时,星星之火奚威为。
君不见,青苗行时不敢语,大事已逐黄龙去。
又不见,金牌出时不可回,杀气先随白雁来。
舒王生,鄂王死,宋家刑赏乃如此。
嗟嗟井澳徒悲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