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忆江南.冬景八阕·其三》
《忆江南.冬景八阕·其三》全文
明 / 沈宜修   形式: 词  词牌: 忆江南

天际雁,嘹唳唤人愁。

几阵字排秦塞晚,一声笛落楚江秋。枫叶在吴州。

湘浦别,寄恨托银钩。

思妇高楼曾入梦,征夫沙碛漫回头。明月影悠悠。

(0)
鉴赏

这首《忆江南·冬景八阕(其三)》由明代诗人沈宜修所作,描绘了一幅凄美而深沉的冬日景象。

“天际雁,嘹唳唤人愁。” 开篇以雁鸣起笔,雁群在天边高飞,其叫声悠长而哀怨,触动人心。雁声唤起了人的愁绪,营造出一种孤独与思念交织的氛围。

“几阵字排秦塞晚,一声笛落楚江秋。” 接着,诗人通过“字”和“笛”这两个意象,进一步渲染了季节的更替与时间的流逝。秦塞晚上的几阵雁字,与楚江秋天的一声笛声相互映衬,不仅展现了自然界的变迁,也暗示了人生的无常与流转。

“枫叶在吴州。” 枫叶是秋季的象征,诗人将之置于吴州这一地理背景中,不仅描绘了枫叶的红艳,也暗含了对远方、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湘浦别,寄恨托银钩。” “湘浦”指湘江之滨,此处借以表达离别之情。诗人将思念之情寄托于“银钩”,即钓鱼的钩子,形象地表达了内心的孤独与渴望被理解的情感。

“思妇高楼曾入梦,征夫沙碛漫回头。” 这两句通过“思妇”与“征夫”的视角,展现了两人因距离而产生的相思之苦。思妇在高楼之上,梦见了远方的征夫;而征夫在沙漠之中,只能回望故乡的方向。这种时空的错位与情感的交融,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深深的哀愁与无奈。

“明月影悠悠。” 最后一句以明月为背景,月光洒在大地上,形成一片悠悠的光影。这不仅是对自然美景的描绘,也是对诗人内心情感的一种寄托。在月光的照耀下,所有的忧愁似乎都变得柔和而遥远,给人以一丝安慰与希望。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与细腻的情感描绘,展现了冬日景色中的孤独、思念与对远方的向往,以及在自然美景中寻求心灵慰藉的主题。

作者介绍
沈宜修

沈宜修
朝代:明   字:宛君   籍贯:苏州府吴江   生辰:1590—1635

(1590—1635)苏州府吴江人,字宛君。山东副使沈珫之女,工部郎中叶绍袁之妻。工诗词,生三女皆能诗,母女相与题花赋草。因女死神伤而卒。绍袁集妻女之作,编为《午梦堂十集》。
猜你喜欢

题青山白云图

苍苔茅屋面春山,飞翠浮岚晻霭间。

一别渔矶成十载,羞将华发对青湾。

(0)

与张贞居云林堂宴集分韵得春字

青苔网庭除,旷然无俗尘。

依微樵径接,曲密农圃邻。

鸣禽忽变夏,疏花尚驻春。

坐对盈樽酒,欣从心所亲。

(0)

喜雨赠林子卿陈正夫

幽轩对客坐,急雨檐前落。

阴云破荒原,凉风散林薄。

遥想东山下,苗生青沃若。

与子结幽期,归来看秋穫。

(0)

祯祥菊

旧花已萎绝,新花乃再芳。

都缘禀金气,特解傲司藏。

旖旎生残馥,葳蕤出故房。

应怜蕙草质,戢颖委微霜。

(0)

由清江赤城观至宝塔寺暮归樟镇

自笑野人多野思,并村随处意閒閒。

赤城观里折丹桂,宝塔寺前迎晚山。

隔水归樵分路散,冲岚飞鸟认林还。

秪言十里街头近,不计黄昏便掩关。

(0)

舟中

竦立去帆波渺渺,深笼寒霭树稀稀。

象牙潭上风初急,龙雾洲前雪乱飞。

山掩孤钟分响到,沙明丛雁逐行归。

雕房炽炭行时令,阿那痴渔拥断矶。

(0)
诗词分类
伤逝 泰山 闺怨 羁旅 奉和 赞颂 应制 离愁 伤春 忆昔 闺思 黄河 访友 劝勉 喜悦 竹子 客愁 写山
诗人
刘秉忠 武元衡 柳宗元 高攀龙 吾丘衍 陈陶 谢灵运 张养浩 曹唐 孙思邈 王贞仪 马戴 洪皓 刘敏中 吴筠 范当世 陈继昌 赵文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