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路停桡泗水浔,秋山高处一登临。
夕阳回望州城远,落木中穿石洞深。
桓氏久应无葬骨,梵宫聊尔系游心。
磨崖尚刻苏公字,击节何人续楚吟。
别路停桡泗水浔,秋山高处一登临。
夕阳回望州城远,落木中穿石洞深。
桓氏久应无葬骨,梵宫聊尔系游心。
磨崖尚刻苏公字,击节何人续楚吟。
这首明代程敏政的《游桓山》描绘了诗人乘舟至泗水边,于秋日登高远眺的情景。首句“别路停桡泗水浔”写出了诗人离开常规路径,在泗水河畔停下船桨,暗示了旅程的特殊性和对山水的向往。接着,“秋山高处一登临”表达了对高处景色的追求,寓含着超脱尘世的心境。
“夕阳回望州城远”描绘了夕阳西下时分,诗人回首遥望远方州城的景象,流露出淡淡的离愁和对尘世生活的遥远感。“落木中穿石洞深”则通过描绘深邃的石洞和落叶,渲染出一种幽静而神秘的氛围,暗示着历史的沉淀和自然的沧桑。
“桓氏久应无葬骨,梵宫聊尔系游心”两句,诗人借桓氏典故,表达对历史遗迹的感慨,同时也寄托了自己的心灵在佛寺中暂得安宁。“磨崖尚刻苏公字”进一步点出桓山的名胜古迹,苏公即宋代文人苏轼,其字迹犹存,增添了文化气息。最后,“击节何人续楚吟”以问句收尾,引发读者对后人能否理解并传承这份历史与文化之美的思考。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游历桓山为线索,融合了自然景观、历史遗迹和个人情感,展现了诗人深沉的历史感慨和对艺术的热爱。
关西千户侯,分此霜根独。
几年用幽意,列屋攒苍玉。
如闻手自种,培养非一掬。
高标邈何所,于焉识面目。
脸笑桃花红,眉憎杨柳绿。
颀然立儿孙,挺操异群木。
我尝听馀音,球琳响山谷。
当约嵇中散,携琴此间宿。
曩为痴儿未识月,夜明唤作山阴雪。
翻笑老人立其下,皓彩亭亭映华发。
晦朔弦望总不知,三五那能问盈缺。
有时暮宿招提境,插天不爱金银塔。
壮年观览稍好奇,眼看绝景一何稀。
中秋玩月定忘寝,往往连夕追轻肥。
欢呼共吸杯中影,旋瞻宝镜天边飞。
欲速嫦娥下霄汉,论心执手与同归。
老来爱身如爱国,暑气蕴隆惊吏酷。
况当夔子瘴疠地,白露漙空尚蒸溽。
可怜今宵月色凉,滟滟寒光满坑谷。
不论贵贱及富贫,茅屋朱门皆变玉。
我亦乘兴上层台,但无佳客同尊罍。
坐久归来略假寐,床前见月枕还推。
不知此夜为谁好,一曲长歌动九垓。
人生穷达何足算,但把馀龄付酒杯。
《和元守中秋月夜韵》【宋·郭印】曩为痴儿未识月,夜明唤作山阴雪。翻笑老人立其下,皓彩亭亭映华发。晦朔弦望总不知,三五那能问盈缺。有时暮宿招提境,插天不爱金银塔。壮年观览稍好奇,眼看绝景一何稀。中秋玩月定忘寝,往往连夕追轻肥。欢呼共吸杯中影,旋瞻宝镜天边飞。欲速嫦娥下霄汉,论心执手与同归。老来爱身如爱国,暑气蕴隆惊吏酷。况当夔子瘴疠地,白露漙空尚蒸溽。可怜今宵月色凉,滟滟寒光满坑谷。不论贵贱及富贫,茅屋朱门皆变玉。我亦乘兴上层台,但无佳客同尊罍。坐久归来略假寐,床前见月枕还推。不知此夜为谁好,一曲长歌动九垓。人生穷达何足算,但把馀龄付酒杯。
https://shici.929r.com/shici/ZfYRz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