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送客至无相兰若归过慈云岭小憩崇寿寺书所见十首·其六》
《送客至无相兰若归过慈云岭小憩崇寿寺书所见十首·其六》全文
宋 / 张镃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先]韵

老僧分袂倏三年,犹记芳池跃翠泉。

新叠两山都未识,北堂引看更东偏。

(0)
注释
老僧:指代年长的僧人。
分袂:分离,告别。
倏:忽然,很快。
三年:过去的时间单位,表示很长一段时间。
芳池:美丽的池塘。
跃:跳跃。
翠泉:碧绿的泉水。
新叠:新近叠加的。
两山:两座山。
都未识:都没有见过。
北堂:指某个北方的房间或建筑。
引看:带领观看。
更东偏:更往东边去。
翻译
老和尚与我分别已经三年,还记得当年池塘中鱼儿跃动的绿色水波。
现在的新叠两座山我还未曾见过,他引领我去北堂,再向东边走看看。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张镃的作品,名为《送客至无相兰若归过慈云岭小憩崇寿寺书所见十首(其六)》。通过鉴赏,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深切情感和对友人的深厚情谊。

"老僧分袂倏三年,犹记芳池跃翠泉。"

这两句描绘了一个老僧在三年前分发袈裟的情景,并且还记得当时的美好场景——“芳池跃翐泉”。这里,“芳池”指的是充满花香的水池,而“跃翠泉”则是清澈见底、像翡翠般清新的泉水。诗人通过这两句,展现了对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自然之美的赞赏。

"新叠两山都未识,北堂引看更东偏。"

后两句则描写了诗人对于新近经历的两个山头尚且不熟悉,而“北堂”一词暗示了一种向导或引领的意味,可能是指朋友或知己在带领他去新的地方探索。最后,“更东偏”表达了继续向东方偏僻的地方前进的意愿。

整首诗通过对比新旧经历,表现出诗人对自然之美的不懈追求,以及与友人的情谊交织在一起。这不仅是诗人个人情感的流露,也反映了宋代文人对于山水田园生活的向往和热爱。

作者介绍

张镃
朝代:宋   号:约斋   籍贯:先世成纪(今甘肃天水)   生辰:1153—1221?

张镃(1153—1221?)原字时可,因慕郭功甫,故易字功甫,号约斋。南宋文学家,先世成纪(今甘肃天水)人,寓居临安(现浙江杭州),卜居南湖。出身显赫,为宋南渡名将张俊曾孙,刘光世外孙。他又是宋末著名诗词家张炎的曾祖,是张氏家族由武功转向文阶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隆兴二年(1164),为大理司直。淳熙年间直秘阁通判婺州。庆元初为司农寺主簿,迁司农寺丞。开禧三年(1207)与谋诛韩侂胄,又欲去宰相史弥远,事泄,于嘉定四年十二月被除名象州编管,卒于是年后。 
猜你喜欢

题玉兰图赠杨澹山·其二

澹妆虢国想依稀,海燕将雏带粉归。

昨夜梦兰还比玉,碧阶斑戏映芳菲。

(0)

丹霞十二绝·其一半山亭

百城烟水总波波,一个閒人此地过。

莫道閒忙分各半,上山人少下山多。

(0)

先觉岩

觉地何曾有后先,银山铁壁任高悬。

化城有路人难到,待我閒身来坐禅。

(0)

憩庵

十里遥闻下院钟,到门空见白云封。

老僧久住情偏淡,惟有春山色最浓。

(0)

赠岑金纪·其二

壮志销磨春复春,雄冠抛却返儒巾。

谁知绛帐谈经者,还是当年借箸人。

(0)

连山明府李礼山过寺见赠赋答

曾从乔樾挹清风,千里山川梦亦通。

不谓过桥无靖节,悬知化俗有文翁。

隔江烟雨堪留客,满径篱花可赠公。

中宿别来谁作者,为君一笑倒诗筒。

(0)
诗词分类
读书 七夕 春天 爱国 哲理 送别 端午节 思念 友情 月亮 重阳节 人生 寒食节 悼念 赞美 中秋节 田园
诗人
熊琏 李频 韩翃 于右任 徐鹿卿 史达祖 揭傒斯 冯煦 李鸿章 岑安卿 施肩吾 曹雪芹 江淹 廖刚 严羽 刘秉忠 武元衡 柳宗元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