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从乔樾挹清风,千里山川梦亦通。
不谓过桥无靖节,悬知化俗有文翁。
隔江烟雨堪留客,满径篱花可赠公。
中宿别来谁作者,为君一笑倒诗筒。
曾从乔樾挹清风,千里山川梦亦通。
不谓过桥无靖节,悬知化俗有文翁。
隔江烟雨堪留客,满径篱花可赠公。
中宿别来谁作者,为君一笑倒诗筒。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成鹫所作的《连山明府李礼山过寺见赠赋答》。诗中描绘了与友人李礼山相遇的情景,以及对友人的赞美之情。
首句“曾从乔樾挹清风”,以“乔樾”(高大的树木)象征友人李礼山的高尚品格,通过“挹清风”表达出诗人对友人品德的敬仰和向往。接下来的“千里山川梦亦通”,进一步强调了诗人与友人之间心灵的相通,即使相隔千里,梦境也能相连。
“不谓过桥无靖节,悬知化俗有文翁。”这里运用典故,将友人比作东晋时期的陶渊明(靖节)和西汉时期的文翁,前者以田园隐逸著称,后者以教化百姓闻名,以此赞扬友人的高洁品性和对社会的积极影响。
“隔江烟雨堪留客,满径篱花可赠公。”这两句描绘了友人来访时的自然美景,烟雨朦胧的江面仿佛有意留住客人,而沿途盛开的篱笆花则预示着友人将得到美好的礼物。这里的“留客”和“赠公”不仅体现了对友人的热情款待,也暗含了诗人对友人美德的颂扬。
最后,“中宿别来谁作者,为君一笑倒诗筒。”表达了诗人对与友人分别后思念之情的抒发,以及在友人再次来访时的喜悦之情。通过“倒诗筒”的动作,生动地展现了诗人因友人来访而激发的创作热情和喜悦心情。
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流畅,通过对自然景色和人物形象的描绘,展现了诗人与友人之间深厚的情感联系,以及对友人高尚品质的赞美。
电转雷惊,自叹浮生,四十二年。
试思量往事,虚无似梦,悲欢万状,合散如烟。
苦海无边,爱河无底,流浪看成百漏船。
何人解,问无常火里,铁打身坚。须臾便是华颠。
好收拾形体归自然。
又何须着意,求田问舍,生须宦达,死要名传。
寿夭穷通,是非荣辱,此事由来都在天。
从今去,任东西南北,作个飞仙。
月白万瓦霜,露重四山雨。
开门忽惊叹,秋色已如许。
去蜀如昨日,坐阅四寒暑。
无才屏朝迹,有罪宜野处。
平生万里心,收敛卧环堵。
朱颜逝不留,白发生几缕。
人言尺蠖屈,要有黄鹄举。
功名非老事,岁晚忍羁旅。
桃花如烧酒如油,缓辔郊原当出游。
微倦放教成午梦,宿酲留得伴春愁。
远途始悟乾坤大,晚节偏惊岁月遒。
记取晴明果州路,半天高柳小青楼。
雨昏郡郭连三日,吏报江流忽数回。
正叹船如天上坐,那知人自日边来。
臂弓腰箭身今老,航海梯山运已开。
汉虏不应常自守,期公决策画云台。
老来情味减,对别酒,怯流年。况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圆。无情水都不管;共西风、只管送归船。秋晚莼鲈江上,夜深儿女灯前。
征衫,便好去朝天,玉殿正思贤。想夜半承明,留教视草,却遣筹边。长安故人问我,道愁肠殢酒只依然。目断秋霄落雁,醉来时响空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