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树未摇落,寒山已改容。
自携孤杖影,晚下最高峰。
烛隐秋声阁,诗成夜壑钟。
白头馀健在,幽处欲潜踪。
丛树未摇落,寒山已改容。
自携孤杖影,晚下最高峰。
烛隐秋声阁,诗成夜壑钟。
白头馀健在,幽处欲潜踪。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摄山绿云庵游玩时所见的秋日景象,以及他内心的感慨。首句“丛树未摇落,寒山已改容”以对比手法,展现了秋天的静谧与山色的变化,暗示着季节的更替。接着,“自携孤杖影,晚下最高峰”两句,通过作者独自携带一根孤杖,晚时从最高的山峰下来的情景,营造出一种孤独而深邃的氛围,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追求和探索精神。
“烛隐秋声阁,诗成夜壑钟”则进一步渲染了夜晚的宁静与诗意,烛光微弱,似乎隐匿于秋声之中,而诗人的思绪却如同夜壑中的钟声,悠远而深沉。最后,“白头馀健在,幽处欲潜踪”表达了诗人虽年岁已高,但依然保持活力,渴望在幽静之地寻找心灵的归宿,流露出一种超然物外、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和诗人内心情感的深刻抒发,展现了清末文人对于自然美、生命意义及个人精神世界的独特感悟,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更不须携酒看黄花,凄凉胜游稀。
但苏翁圃外,藏鸦细柳,相对依依。
回忆西湖旧梦,秋水浸渔矶。
今日登临地,风景都非。
自折茱萸簪帽,叹沈腰瘦减,泪满莱衣。
况天涯兄弟,不似雁同飞。
误江楼玉人凝伫,盼归舟、我尚未能归。
休怅望,有栏干处,总是斜晖。
樱桃带雨,近窗栊低亚。闲里匆匆过春社。
正高城,画角吹梦无端,天渐晓,梦到水精帘下。
梦残莺唤起,却道书来,小印分明玉人写。
冷语最销魂,花待郎归,待郎归,可怜花谢。
若留得、西湖柳绵儿,定说与,卿卿似侬游冶。
鹤怨猿惊,访邻寻里都非旧。
款门溪竹一枝无,莫问堂前柳。
梁燕移巢去久,土花斑苍苔半亩。
煮茶院落,烧笋光阴,几时能又。
卷尽荷钱,拗莲作寸还伤藕。
不如蒲苇早飘零,却待秋风后。
那更当歌对酒,算空留、千金敝帚。
向人青眼,只有西山,倚栏窥牖。
梦中记得登山约,风声雨声催醒。
出郭浓阴,平堤新涨,此去柴桑村静。
寺门深迥,剩满地苍云,马蹄不稳。
人语吹来,重楼高倚万松顶。
还向虚亭坐久,听泉穿径竹,尘念都冷。
猿定安禅,鸟啼入梵,只有老僧心领。
经床试茗,却回忆年年,总孤清景。
犹是寻诗,一钟烟外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