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生徒有慕,苦乏大药资。
名山遍探历,悠悠鬓生丝。
微躯一系念,去道日远而。
中岁忽有觉,九还乃在兹。
非炉亦非鼎,何坎复何离。
本无终始究,宁有死生期?
彼哉游方士,诡辞反增疑。
纷然诸老翁,自传困多歧。
乾坤由我在,安用他求为?
千圣皆过影,良知乃吾师。
长生徒有慕,苦乏大药资。
名山遍探历,悠悠鬓生丝。
微躯一系念,去道日远而。
中岁忽有觉,九还乃在兹。
非炉亦非鼎,何坎复何离。
本无终始究,宁有死生期?
彼哉游方士,诡辞反增疑。
纷然诸老翁,自传困多歧。
乾坤由我在,安用他求为?
千圣皆过影,良知乃吾师。
这首诗是明代哲学家王守仁所作,名为《长生》。诗中表达了对长生不老的渴望与追求,以及对修道之法的理解和反思。
首句“长生徒有慕,苦乏大药资”,表达了诗人对长生不老的向往,但苦于找不到实现这一目标的方法或资源。接着,“名山遍探历,悠悠鬓生丝”描述了诗人为了寻找长生之道,遍访名山大川,岁月流逝,两鬓已斑白,却仍未找到答案。
“微躯一系念,去道日远而”表明诗人因专注于个人的生死问题,反而离真正的道越来越远。接下来,“中岁忽有觉,九还乃在兹”揭示了诗人中年时突然有所领悟,认识到长生之道并非外求,而在于内心的修养和觉悟。
“非炉亦非鼎,何坎复何离”进一步阐述了道家炼丹术中的“炉”与“鼎”象征着内心世界的修炼,而非实际的物质工具。“本无终始究,宁有死生期?”则表达了对生死轮回的超越,认为真正的生命之道不在生死的两端,而在其间的自由与解脱。
“彼哉游方士,诡辞反增疑”是对那些游方求仙的道士们的讽刺,他们以虚幻的言辞增加人们的疑惑。接着,“纷然诸老翁,自传困多歧”指出许多自称得道的老者,其实陷入了众多的歧途之中。
最后,“乾坤由我在,安用他求为?”强调了个人内在力量的重要性,认为掌控乾坤的关键在于自我,无需向外寻求。而“千圣皆过影,良知乃吾师”则总结出,尽管历史上无数圣贤留下了许多智慧,但真正引导我们走向真理的,是内心的良知。
整首诗通过深刻的哲理思考,探讨了生命、修行与自我认知的主题,展现了王守仁作为心学大师的独特见解。
中书已罢张九龄,太守不识颜真卿。
黄虬跳梁虫狐死,仓皇蜀栈青螺行。
白衣父老前迎跸,羽骑林端出复没。
宫人憔悴下雕鞍,手摘园瓜供帝渴。
更无羯鼓打梁州,铃语郎当听未休。
剑门直上一千里,风尘澒洞天颜愁。
后队观者忽如堵,锦袍年少腰玉琥。
元礼力士非其俦,疑是王孙英且武。
咄哉王孙儋耳龙,奉天之辱将毋同。
凉州城头闻打鼓,凉州城北尽胡虏。
羽书昨夜到西京,胡兵已犯凉州城。
凉州兵气若云黑,百万人家皆已没。
汉军西出笛声哀,胡骑闻之去复来。
年年此地成边土,竟与胡人相间处。
胡人有妇能汉音,汉女亦解调胡琴。
调胡琴,按胡谱。
夫婿从军半生死,美人踏筵尚歌舞。
君不见古来边头多战伤,生男岂如生女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