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海春如画,斜街晓卖花。
连钱游子骑,斑竹美人家。
袄色摇红段,鞶香斗蜡茶。
额黄斜入鬓,侧髻半翻鸦。
小海春如画,斜街晓卖花。
连钱游子骑,斑竹美人家。
袄色摇红段,鞶香斗蜡茶。
额黄斜入鬓,侧髻半翻鸦。
这首诗描绘了元末明初时期大都(今北京)的日常生活景象,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春天早晨的市井风貌。
首句“小海春如画”,以“小海”代指京城的湖泊或水系,春天的景色如同画卷般美丽,奠定了整首诗的基调——春意盎然,生机勃勃。
接着,“斜街晓卖花”描绘了清晨街道上,花贩们开始忙碌起来,售卖着各种鲜花的情景。这不仅体现了季节更替带来的自然之美,也反映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与热爱。
“连钱游子骑,斑竹美人家”两句,通过“连钱”(形容马鞍上的装饰品)和“斑竹”(一种珍贵的竹子),分别描绘了游子骑马出行的场景和富贵人家的居住环境,展现了社会的不同层面和人物的活动状态。
“袄色摇红段,鞶香斗蜡茶”则进一步展示了服饰和饮茶文化。红段指的是红色的丝绸布料,这里用来形容女子的衣着;“鞶香”可能是指佩戴的香囊,而“斗蜡茶”则是指制作精美的茶叶,这些细节描绘了当时社会的审美风尚和生活情趣。
最后,“额黄斜入鬓,侧髻半翻鸦”描绘了女子的妆容和发型,通过“额黄”(古代女子在额头涂抹的一种黄色颜料)和“侧髻半翻鸦”(形容发髻一侧倾斜,露出部分黑色发丝),展现了女性的优雅与精致。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描写,生动地再现了元末明初大都地区的风俗人情,既有自然景观的描绘,也有社会生活的展现,是一幅生动的市井风情画卷。
张也湖海士,心与迹并真。
语默或不常,时以为狂人。
蹉跎太仓史,奔走京华尘。
颇如丧家狗,累累敝精神。
虽游公卿间,望绝要路津。
感激自上书,生当致青云。
天光回日月,圣泽熙阳春。
禁林给笔札,中府紬典坟。
群玉连帝居,东壁临北辰。
飞腾怪清切,寓直怀珍群。
慷慨气益遒,咏歌思逾新。
昔贤稽古力,利禄不足云。
登瀛以为荣,襆被宁厌频。
君乃鸾凤姿,方当极逢辰。
岂若杨执戟,白头专校文。
高枕北窗下,柴门昼仍关。
偶有微风至,欣然解人颜。
瞑目恣远想,超遥出尘寰。
自昔太古来,几人得此閒。
读书取适心,名誉非所攀。
尧蹠本不辨,况乃章句间。
牛羊死牢筴,麋鹿安深山。
物性有不齐,何知智与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