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洞复一洞,幽绝到无谁。
鹿女寻难至,猿公望不知。
玉书应鸟篆,丹灶自神泥。
薄暮仙人返,披霞得共窥。
一洞复一洞,幽绝到无谁。
鹿女寻难至,猿公望不知。
玉书应鸟篆,丹灶自神泥。
薄暮仙人返,披霞得共窥。
这首诗描绘了一段深入神秘洞穴的探险之旅,充满了奇幻与隐秘的色彩。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将洞穴的幽深与静谧刻画得淋漓尽致,鹿女与猿公的象征性角色,增添了故事的神秘感和生动性。
“一洞复一洞,幽绝到无谁。” 开篇即点出洞穴的连绵不绝与幽邃,仿佛进入了一个无人知晓的世界,营造出一种孤寂而神秘的氛围。
“鹿女寻难至,猿公望不知。” 这两句通过鹿女与猿公的寻找与观察,进一步强调了洞穴的深邃与难以探索,同时也暗示了洞穴中可能隐藏着未知的秘密或生命。
“玉书应鸟篆,丹灶自神泥。” “玉书”与“鸟篆”、“丹灶”与“神泥”的对比,不仅展现了洞穴内可能存在的奇异景象和神秘力量,也暗含了对古代文化与传说的追溯与向往。
“薄暮仙人返,披霞得共窥。” 结尾处,仙人的归来与共窥,既是对前文神秘氛围的呼应,也是对探寻者精神追求的一种肯定与满足。薄暮时分,霞光映照,不仅渲染了画面的美感,也寓意着在艰难探索之后,终能获得心灵的慰藉与启示。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象征手法,构建了一个充满想象与神秘色彩的洞穴世界,表达了诗人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探索精神,以及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
吾道昧所适,驱车还向东。
主人开旧馆,留客醉新丰。
树绕温泉绿,尘遮晚日红。
拂衣从此去,高步蹑华嵩。
天寒霜雪繁,游子有所之。
岂但岁月暮,重来未有期。
晨发赤谷亭,险艰方自兹。
乱石无改辙,我车已载脂。
山深苦多风,落日童稚饥。
悄然村墟迥,烟火何由追。
贫病转零落,故乡不可思。
常恐死道路,永为高人嗤。
长安风雨夜,书客梦昌谷。
怡怡中堂笑,小弟栽涧菉。
家门厚重意,望我饱饥腹。
劳劳一寸心,灯花照鱼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