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边草树多,蠹叶已少色。
唯菊不畏霜,淡艳如有德。
自与兰并生,非因人所植。
爱贵曾未厌,秋日短苦逼。
朋好各相望,采持空叹息。
临杯不能饮,对案不能食。
借问君何忧,节物感人极。
湖边草树多,蠹叶已少色。
唯菊不畏霜,淡艳如有德。
自与兰并生,非因人所植。
爱贵曾未厌,秋日短苦逼。
朋好各相望,采持空叹息。
临杯不能饮,对案不能食。
借问君何忧,节物感人极。
这首诗描绘了湖畔的秋景,着重赞美了菊花的坚韧与高洁。"湖边草树多,蠹叶已少色",诗人以落叶凋零反衬出菊花的生机盎然,其色泽虽淡却显得更有韵味。"唯菊不畏霜,淡艳如有德",直接赞美菊花的傲霜之姿和高尚品格,将其比作有美德之人。
接下来,诗人强调菊花的野生状态,"自与兰并生,非因人所植",暗示其自然天成,不受世俗干扰。然而,尽管菊花备受喜爱,"爱贵曾未厌",但秋天的短暂和严寒却使人们感叹时光匆匆,"秋日短苦逼",无法尽情欣赏和采摘。
诗人感慨朋友间的离散,"朋好各相望,采持空叹息",表达对友情的怀念和无奈。面对美景,诗人却"临杯不能饮,对案不能食",因为深感季节变迁带来的哀愁。最后,他以设问的方式揭示主题:"借问君何忧,节物感人极",直指自己忧虑的是大自然的更迭和人事的无常。
总的来说,梅尧臣的这首诗通过描绘菊花的形象,表达了对时光易逝、人生无常的深深感慨,以及对友情的珍视。
渊明在柴桑,意亦惮远役。
岂无好事人,助子了耕植。
还家赋归来,破自悔平昔。
向时经由地,风雨晦行迹。
欣然倚南窗,谓此可容膝。
孰知刘檀辈,生有五鼎食。
流风未遽远,此士真有力。
伤哉谢太傅,辛苦至折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