逡巡始下冈,逆风闻人声。
俯见丫角童,溪面骑牛行。
溪上百间屋,见瓦不见棂。
日直方午炊,炊烟夺云青。
因厓构篱落,借树当门屏。
邻汊鸭知避,峭壁犬能升。
考族有仙祖,食农无世情。
邀客竞为主,若喜半还惊。
犁佣佐使役,汲女忙调烹。
劝饱恐不甘,止宿嫌未诚。
置梦疑华胥,熙皞吾难名。
逡巡始下冈,逆风闻人声。
俯见丫角童,溪面骑牛行。
溪上百间屋,见瓦不见棂。
日直方午炊,炊烟夺云青。
因厓构篱落,借树当门屏。
邻汊鸭知避,峭壁犬能升。
考族有仙祖,食农无世情。
邀客竞为主,若喜半还惊。
犁佣佐使役,汲女忙调烹。
劝饱恐不甘,止宿嫌未诚。
置梦疑华胥,熙皞吾难名。
此诗描绘了作者在探访鸠岭与石竹冈途中,于字岩下田家小憩时所见的一幅生动乡村生活画卷。诗中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乡村生活的质朴与和谐。
首句“逡巡始下冈,逆风闻人声”,描绘了作者缓缓下山,逆风而行,远处传来的人声,预示着即将接近有人居住的地方。接着,“俯见丫角童,溪面骑牛行”两句,通过儿童和牛的形象,展现了一幅宁静祥和的田园风光。
“溪上百间屋,见瓦不见棂”一句,以夸张的手法描绘了溪边密集的房屋,虽可见屋顶的瓦片,却难以分辨窗户的轮廓,突出了乡村建筑的密集与特色。随后,“日直方午炊,炊烟夺云青”则通过午后的炊烟,与天空的对比,营造出一种温馨而充满生命力的氛围。
“因厓构篱落,借树当门屏”描绘了乡村人家利用自然环境构建生活空间的情景,既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也展示了村民的智慧与创造力。“邻汊鸭知避,峭壁犬能升”通过鸭子与狗的行为,进一步表现了乡村生活的自由与秩序。
“考族有仙祖,食农无世情”两句,表达了对乡村家族传统与农耕生活的赞美,强调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深厚的情感联系。“邀客竞为主,若喜半还惊”则描绘了村民热情好客的一面,即使在日常生活中也能感受到主人的热情与惊喜。
最后,“犁佣佐使役,汲女忙调烹”展现了乡村劳作的场景,男耕女织,各司其职。“劝饱恐不甘,止宿嫌未诚”则通过主人对客人饮食与住宿的关心,体现了乡村人情的淳朴与真挚。“置梦疑华胥,熙皞吾难名”表达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向往与赞美,难以用言语完全表达心中的感受。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与生动的比喻,展现了清末乡村生活的独特魅力,以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和谐共生的美好景象。
登临秋向尽,千里见王畿。
过雨山逾翠,经霜菊渐稀。
平原夕霭起,高树宿禽归。
一望关河道,空令咏式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