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华发古木,稚鸟鸣朝林。
自有生身处,曾无报本心。
水流山路暗,云过石堂阴。
认得碑题在,其如春草深。
芳华发古木,稚鸟鸣朝林。
自有生身处,曾无报本心。
水流山路暗,云过石堂阴。
认得碑题在,其如春草深。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略带哀愁的画面。首句“芳华发古木,稚鸟鸣朝林”以生机勃勃的景象开篇,古木上绽放着花朵,晨光中稚鸟啼鸣,展现出自然界的活力与和谐。然而,接下来的“自有生身处,曾无报本心”两句,笔锋一转,暗示了生命虽有始有终,却未必懂得感恩回报,引人深思。
“水流山路暗,云过石堂阴”描绘了一种幽静而略显寂寥的氛围,流水潺潺,山路蜿蜒,云雾缭绕,石堂被阴影笼罩,营造出一种淡淡的哀愁和沉思的意境。这种对比,既展现了自然界的壮丽与神秘,也隐含了对逝去生命的缅怀与思考。
最后,“认得碑题在,其如春草深”则将视角转向了历史与时间的长河。虽然墓碑上的文字依然清晰可见,但周围春草茂盛,掩盖了墓地的痕迹,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消逝。这不仅是对先人的怀念,也是对生命短暂和时间无情的感慨。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和深邃的情感表达,展现了对生命、时间以及自然之美的深刻思考,既有对过去的追忆,也有对未来的遐想,充满了哲理意味。
披图一笑,试从头认取,画中佳丽。
滴粉搓酥娇品格,更著堆云双髻。
宜喜宜嗔,十三十四,正是芳年纪。
可怜时候,耐人多少寻味。
底事不绣鸳鸯,不调鹦鹉,不把鹍弦理。
象管鸾箫都不按,只抱狸奴闲戏。
睛点寒金,体团温玉,爪扑香怀里。
翻残棋局,唐宫旧事犹记。
吹气如兰,其人似玉,岂知命比琉璃。
幸有前缘,也曾省识芳姿。
秦楼一夕箫声断,怅香魂、化作云飞。
是耶非,鬓影衣香,梦里依稀。
从今冷落张郎笔,叹画眉无计,枉费唏嘘。
灯暗空房,忍听枕畔儿啼。
那人生小姮娥样,果红尘、无分留伊。
最凄其,月渐团圆,人反长离。
念家山、茫茫何处,酸辛归计休说。
哀音催堕三更影,较比寒蝉凄切。东风急。
怎似绮华年,弹指成陈迹。回头故国。
尽望帝魂消,闻铃肠断,夜夜空啼血。
浑不让,易水悲歌听彻。叮咛促尽行客。
石沉北海难填恨,只剩冤禽吊月。花飞雪。
纵百遍、相呼春去辉无日,声声呜咽。
待叫破愁云,抛残红雨,染遍千山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