裘葛两更驹过隙,荆花无分重开。
人生到此有余哀。灯床风雨话,除是梦中来。
一瞑随尘知未悔,烦忧不到泉台。
青山终许骨同埋。伶仃嗟我老,抑塞惜君才。
裘葛两更驹过隙,荆花无分重开。
人生到此有余哀。灯床风雨话,除是梦中来。
一瞑随尘知未悔,烦忧不到泉台。
青山终许骨同埋。伶仃嗟我老,抑塞惜君才。
这首《临江仙》由清代诗人陈匪石所作,表达了对逝去亲人的深切怀念与感慨。全词以“裘葛两更驹过隙,荆花无分重开”开篇,将时间的流逝比作马驹飞驰,暗示生命的短暂与无常,同时以“荆花无分重开”比喻逝者无法再复生,寓含了对生命脆弱和不可逆转性的深刻洞察。
接下来,“人生到此有余哀”一句直接点明了面对亲人离世时的哀伤之情,这种哀伤不仅仅是对逝者的怀念,更是对生命无常的无奈与感慨。随后,“灯床风雨话,除是梦中来”描绘了一幅在风雨之夜,围绕着昏黄灯光,家人围坐谈论逝者往事的画面,强调了在现实生活中难以再与逝者共话往昔,只能在梦境中寻求慰藉。
“一瞑随尘知未悔,烦忧不到泉台”表达了对逝者是否后悔生前的选择、是否带走了烦恼的疑问,同时也暗示了死亡之后的宁静与解脱,即“烦忧不到泉台”。最后,“青山终许骨同埋。伶仃嗟我老,抑塞惜君才”则将情感推向高潮,青山象征永恒与不朽,表达了对逝者与自己最终都将归于自然的平静接受,同时也流露出对逝者才华未能施展的惋惜以及自己年老体衰的感慨。
整体而言,这首词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生动的意象运用,展现了对生命、死亡、亲情、遗憾等主题的深刻思考,体现了中国传统文人对于生死、人伦的哲学性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