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扫沈阴万象开,断云扶月出阳台。
万人拭目看天眼,蟆蚀何曾蚀得来。
风扫沈阴万象开,断云扶月出阳台。
万人拭目看天眼,蟆蚀何曾蚀得来。
这首诗描绘了中秋节时月蚀的景象,诗人家铉翁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人们对自然现象的关注和对传统习俗的怀念。首句"风扫沈阴万象开",形象地写出了风吹散乌云,月亮重新显现的明亮场景,象征着光明驱散黑暗。"断云扶月出阳台"进一步描绘了月亮从云层中挣脱而出,如同从阳台之上缓缓升起的壮观画面。
接着,诗人以"万人拭目看天眼",生动描绘了人们抬头仰望,目光聚焦在天空中的月亮,仿佛在守护这一珍贵的自然奇观。最后,诗人以幽默的方式表达了对月蚀迷信的质疑:"蟆蚀何曾蚀得来",意思是说,即使有传说中的蛤蟆能吞食月亮,现实中月蚀并未因此消失,暗示人们对自然现象的理解和科学认知的进步。
整首诗寓含哲理,既赞美了自然之美,也揭示了人们对传统文化习俗的坚守,以及对理性思考的呼唤。家铉翁的诗才和深沉的情感在这首诗中得到了体现。
昨夕中庭月微彩,思君把杯何可待。
今夕逢君夜复昏,篝灯寥落对空樽。
古来万事常如此,人意天时不相似。
棋局能禁清漏长,高谈无藉黄流旨。
爱君直道直如弦,白简霜飞落九天。
谪向南华为傲吏,应从麻谷濯仙泉。
麻源华岭古栖贤,灭没那知千载前。
无复颜公旧时石,空传谢客远游篇。
颜公谢客皆安在,今其不欢后仍悔。
君将共命归南都,余亦翩然向东海。
眼前翻覆无足凭,今日澍雨明日晴。
不见庾公楼上月,千秋还照武昌城。
国朝画师能悉数,笔力孰过江夏吴。
眼前富贵王侯无,故能潇洒超其徒。
或时酒酣赤两足,亦或脱帽空头颅。
五岳四渎生斯须,一峰忽从天际拔,九派真见江流趋。
中丞何由得真迹,列方布册看有馀。
清秋示我闾山下,白日宛坐仙人区。
由来神物易飞去,九苞之凤不在笯。
昨闻九月雷电作,沧海恐失珊瑚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