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人吹笛倚楼东,静夜闻来迥不同。
嘹喨数声云散后,凄清三弄月明中。
梅花落尽江城雪,杨柳凋残野渡风。
坐久不知黄鹤隔,参差树影上帘栊。
谁人吹笛倚楼东,静夜闻来迥不同。
嘹喨数声云散后,凄清三弄月明中。
梅花落尽江城雪,杨柳凋残野渡风。
坐久不知黄鹤隔,参差树影上帘栊。
这首明代诗人朱诚泳的《夜坐闻笛》描绘了一幅静谧而富有诗意的夜晚画面。首句“谁人吹笛倚楼东”以疑问起笔,引发读者对吹笛人的想象,他独自在东楼吹奏,笛声悠扬。接下来的“静夜闻来迥不同”强调了夜晚的寂静,使得笛声格外清晰,带给人不同的感受。
“嘹喨数声云散后”进一步描绘笛声穿透云层,随着云雾散去而越发响亮,展现了笛音的穿透力和动态感。接着,“凄清三弄月明中”将笛声与明亮的月光相结合,营造出一种凄美的氛围,仿佛在诉说着离愁别绪。
“梅花落尽江城雪”借梅花凋零和江城飘雪,增添了季节的冷寂,与笛声的凄清相映成趣。最后一句“杨柳凋残野渡风”则通过描绘杨柳枯萎、野外渡口的风声,进一步渲染了孤寂的场景,而“坐久不知黄鹤隔,参差树影上帘栊”则表达了诗人沉浸在笛声中的时间之长,以至于忽略了现实中的黄鹤楼和窗外随风摇曳的树影。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意象,传达了诗人夜晚独坐听笛时的深深感触,以及对人生境遇的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