贰师城头沙浩浩,贰师城下多白草。
六千铁骑随将军,风劲马鸣高入云。
师行千里不畏苦,战士难教食黄土。
上书天子引兵还,使者持刀遮玉关。
乌孙轮台善窥伺,宛若不降轻汉使。
玺书昨夜下敦煌,太白高高正吐芒。
戍甲重徵十八万,居延少年最翘健。
杀气漫漫日月昏,边尘冉冉旌旗乱。
水工决水未绝流,旄竿已揭宛王头。
执驱校尉青狐裘,牝牡三千聚若丘。
惜哉五原白日晚,郅居水急㳺魂返。
贰师城头沙浩浩,贰师城下多白草。
六千铁骑随将军,风劲马鸣高入云。
师行千里不畏苦,战士难教食黄土。
上书天子引兵还,使者持刀遮玉关。
乌孙轮台善窥伺,宛若不降轻汉使。
玺书昨夜下敦煌,太白高高正吐芒。
戍甲重徵十八万,居延少年最翘健。
杀气漫漫日月昏,边尘冉冉旌旗乱。
水工决水未绝流,旄竿已揭宛王头。
执驱校尉青狐裘,牝牡三千聚若丘。
惜哉五原白日晚,郅居水急㳺魂返。
这首诗《题李广利伐宛图》由元末明初的文学家宋濂所作,描绘了汉代名将李广利率领大军征讨乌孙国的壮阔场景。诗中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战争的激烈与残酷,以及将士们的英勇与牺牲。
首句“贰师城头沙浩浩,贰师城下多白草”开篇即营造出战场的荒凉与肃杀氛围,沙地无垠,白草遍地,预示着战争的艰难与惨烈。接着“六千铁骑随将军,风劲马鸣高入云”描绘了李广利将军率领六千精锐骑兵冲锋陷阵的雄壮场面,马蹄声震天响,仿佛直冲云霄,展现出军队的气势与战斗力。
“师行千里不畏苦,战士难教食黄土”赞颂了士兵们坚韧不拔的精神,即使长途跋涉,也无所畏惧,即使面对艰苦条件,也绝不放弃。这种精神是战争胜利的重要保障。
“上书天子引兵还,使者持刀遮玉关”则暗示了战争的结束与归途的艰辛,虽然取得了胜利,但归途同样充满了挑战,需要谨慎行事。
“乌孙轮台善窥伺,宛若不降轻汉使”揭示了敌方的狡猾与对汉使的防范,体现了战争的复杂性与策略的重要性。
“玺书昨夜下敦煌,太白高高正吐芒”描述了朝廷的决策与行动,通过星象的变化预示着重大事件的发生,体现了古代社会对自然现象的敬畏与利用。
“戍甲重徵十八万,居延少年最翘健”展示了大规模军队的动员与集结,以及年轻士兵的活力与勇气。
“杀气漫漫日月昏,边尘冉冉旌旗乱”描绘了战争的激烈与混乱,日月似乎被杀气笼罩,边疆尘土飞扬,旌旗在风中摇曳,混乱不堪。
“水工决水未绝流,旄竿已揭宛王头”表现了攻城拔寨的激烈战斗,水工巧妙地决堤放水,却未能阻止敌军的抵抗,最终成功攻克敌城,斩首敌王。
“执驱校尉青狐裘,牝牡三千聚若丘”描绘了战后的情景,胜利的将领身着华丽的狐裘,指挥着三千俘虏,如同山丘般聚集,彰显了胜利者的威严与力量。
“惜哉五原白日晚,郅居水急㳺魂返”表达了对战争残酷性的感慨,五原的日落象征着一天的结束,而郅居水急则意味着生命的流逝,表达了对逝去生命的惋惜与哀悼。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描写,展现了古代战争的宏大场面和深刻的人文关怀,既赞美了英勇的将士,也反思了战争的残酷与代价。
晚春欢绪少。鸥盟鹭伴,前踪都杳。
快展生平,试探故人怀抱。
曲几瓶花低映,更四下、珠帘围绕。应共笑。
鬓华自指,相逢非少。
为我细说当年,算得意春风,凤歌鸾啸。
几阅沧桑,锁院离离青草。
浮世不劳梦想,但教看、湖边飞鸟。归路悄。
愔愔半堤斜照。
霣星寥落。数当年任侠,更无朱郭。
记剑舞、光景如虹,甚名系党人,壮怀消却。
纵酒行歌,破衣典、不堪重著。
况巢倾彀发,铩羽自伤,野田黄雀。
俄惊市朝异昨,便恩雠忘得,难遣离索。
夜未阑、明月中庭,伴孤影徘徊,雁更鱼钥。
楚些吟残,见华表、曾栖辽鹤。
怕魂归、万松旧隐,路迷断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