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锦林边狮子吼,一声惊倒五溪蛮。
何人来问山中景,寺在千岩万壑间。
古锦林边狮子吼,一声惊倒五溪蛮。
何人来问山中景,寺在千岩万壑间。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山林景象,通过狮子的吼声,展现出一种震撼的力量,同时隐含着一种超然的宁静。"古锦林边狮子吼",古锦林,仿佛是历史的痕迹与自然的融合,狮子的吼声在此背景下显得尤为响亮,它不仅震动了周围的环境,更触动了远方的五溪蛮地,这种力量的传递,象征着自然界的伟力和深远的影响。
接着的"一声惊倒五溪蛮",一句“惊倒”不仅描绘出声音的震撼效果,也暗示了这种影响的广泛性和深远性,不仅仅是地理上的距离,更是心灵上的触动。这样的描写,让人感受到自然之音的穿透力,以及它对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所产生的共鸣。
后两句“何人来问山中景,寺在千岩万壑间”,则将视角转向了山中的景色和寺庙的存在。这里运用了反问的手法,“何人来问”,既是对潜在访客的期待,也是对山中美景的一种赞叹。而“寺在千岩万壑间”的描述,则进一步强调了寺庙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存,它不仅仅是一个宗教场所,更是自然景观的一部分,体现了古人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理解与尊重。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狮子的吼声、山中的景色以及寺庙的存在,构建了一个充满生命力与和谐共生的自然世界,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赞美和对和谐生活的向往。
百尺冰荷可喜。况满壁、尽张罗绮。
剪縠为栏,堆纱作树,不数米家山水。隔屏人指。
道人在、隔花屏里。金粟玉虫累累。
光到处、辘轳齐起。
鸡戴珠竿,龙衔火籥,总是数条红紫。灯前且醉。
看灯影、照人何几。
栀子开残,宜男采遍,日长深院啼莺。
正荷衣被暑,裁剪初成。
曾向慈恩寺里,春池浅、蘸笔题名。
人争看,风流拔俗,第一吴兴。相惊。
旧时八咏东阳,云起处、藻思纵横。
恰衣盘雕锦,纸染红菱。
羡煞丝纶世掌,凤池上、綷羽争明。
悬弧处,堂前花发,海上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