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佛只在椎头,每日呼来唤去。
非惟网令清岩,下下要分缁素。
兴化当年错用心,月明岂在珊瑚树。
古佛只在椎头,每日呼来唤去。
非惟网令清岩,下下要分缁素。
兴化当年错用心,月明岂在珊瑚树。
这首诗是宋代僧人释智愚所作的偈颂,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禅意。诗中通过“古佛只在椎头”这一比喻,暗示佛法并非高高在上,而是寓于日常生活中,甚至可能在最平凡的事物中体现。"每日呼来唤去"描绘出佛性的普遍和随缘,不拘泥于形式。
"非惟网令清岩",这里的“网”可能象征束缚或迷惑,而“清岩”则代表清净的心境,意味着佛法能净化人心,使人在纷扰中保持清醒。“下下要分缁素”进一步强调了区分善恶、辨别是非的重要性,即使在世俗环境中,也要保持修行者的本色。
“兴化当年错用心”暗指过去的某些修行者过于执着于外在的仪式或修行方法,而忽视了内在的领悟。“月明岂在珊瑚树”则以珊瑚树比喻华丽的外表,寓意真正的智慧不在外在的装饰,而在内心的光明。
整首诗以日常生活和修行的对比,揭示了佛教的核心教义——心即是佛,不必追求外在的名利和形式,而应专注于内在的觉悟与解脱。
水仙头重力纤弱,碧柳腰支黄玉萼。
娉娉袅袅谁为扶,瑞香在旁扶著渠。
春兰初芽嫩仍短,娇如稚子无人管。
瑞香绿荫浓如云,风日不到况路尘。
生时各在一山许,畦丁作媒得相聚。
三花异种复异妆,三花同韵更同香。
诗人喜渠伴幽独,不道被渠教断肠。
棘围深锁武成宫,华裾织翠青如葱。
谢公文章如虎豹,林间一啸四山风。
天下几人学杜甫,千江隔兮万山阻。
画地为饼未必似,更觉良工心独苦。
谁登李杜坛,浩如海波翻。
奄有二子成三人,古风萧萧笔追还。
我诗如曹郐,拆东补西裳作带。
令人还忆谢玄晖,昆崙虞泉入马蹄。
我愿四方上下逐东野,只有相逢无别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