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露无底钵,禅人要拈拨。
浩浩尘土中,一佛二菩萨。
撞著老维摩,轻轻共伊说。
施者非福田,是谁纳败阙。咦。
甘露无底钵,禅人要拈拨。
浩浩尘土中,一佛二菩萨。
撞著老维摩,轻轻共伊说。
施者非福田,是谁纳败阙。咦。
这首诗以禅宗的语汇和风格,展现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与修行智慧。诗中以“甘露无底钵”开篇,形象地比喻佛法的广大无边,如同甘露一般滋养众生心灵,却无止境,引人深思。
“禅人要拈拨”,点明了禅修过程中,禅师通过言语或行为引导弟子,激发其内心觉悟的过程。“浩浩尘土中,一佛二菩萨”,则是在说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即使是最普通的人,也有机会成为佛或菩萨,即每个人都有成佛的可能性,关键在于内心的觉醒与实践。
“撞著老维摩,轻轻共伊说”,老维摩是佛教中的著名高僧,此处借指高深的禅学境界。诗人想象与这位高僧相遇,轻声细语地交流,暗示了在禅修的道路上,与智者对话能获得深刻的启示。
“施者非福田,是谁纳败阙”,进一步阐述了佛法中的因果律与布施的意义。在佛教看来,真正的福田(增长善根的处所)并非物质的给予,而是内心的清净与智慧的增长。因此,真正的施主并非那些给予物质的人,而是那些能够接受并转化这些给予,从而增长自身智慧与慈悲的人。
最后,“咦”字作为感叹词,表达了对上述观点的肯定与赞叹,同时也蕴含着对读者的启发,鼓励人们深入思考佛法的真谛,追求内心的真正富足与解脱。
整体而言,这首诗以生动的比喻和深刻的哲理,探讨了佛法的广度、修行的可能、以及布施的真义,体现了宋代禅宗诗的独特魅力。
墙阴翠擢。记绿天深处,题翰曾约。
黯黯吟魂,恻恻寒宵,禁他瘦倚栏角。
多生已苦秋窗雨,况梦影、霜华凋落。
尽故人、书叶留看,早是怨怀难托。
谁倩瑶函寄语,寸笺料未许,春信偷觉。
一束相思,可奈伶俜,惯与西风梳掠。
缄愁缄恨还缄泪,任蜡样、芳心抛却。
待雪残、重结清游,好觅辋川池阁。
银纱窗子,渍苔痕都坏。几摺雕栏断犹在。
这凄清、池馆花也慵开,便开了,料得也无人戴。
柔肠无可断,脉脉西风,减尽当时旧腰带。
一桁小回廊,病蝶飞来,怎瘦得、更无聊赖。
又满地、蕉阴夕阳时,悄负手、沉吟退红帘外。
垂柳扬州驿。又客里、匆匆过了,落梅时节。
一缕春魂和月瘦,揉作笛中波折。
看此夕、孤蓬江北,自碾冰华和别泪,写相思、寄与天涯客。
酸楚意、问谁识。东风两度长安陌。
算剩有、残香似我,一般漂泊。
那倩玉笼◆翠羽,细把这情重说。笑减尽、青衫愁骨。
君见此花如见我,道大家、风味清寒绝。
珍重此、数行墨。
十载江湖,已负却、垂纶初意。
怎便得、浮家泛宅,苇芦丛里。
雨笠烟蓑看浩渺,青山红树忘醒醉。
漫随他、沧海阅风波,销豪气。钓鳌愿,成虚拟。
斩蛟志,空长誓。共兹泉雷泽,一齐收起。
但使得鱼能易酒,不愁举网嗟无地。
好从今、一叶驾扁舟,恣云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