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茅苍岭下,自与喧卑隔。
况值雷雨晴,郊原转岑寂。
出门看反照,绕屋残溜滴。
古路绝人行,荒陂响蝼蝈。
篱崩瓜豆蔓,圃壤牛羊迹。
断续古祠鸦,高低远村笛。
喜闻东皋润,欲往未通屐。
杖策试危桥,攀萝瞰苔壁。
邻翁夜相访,缓酌聊跂石。
新月出污尊,浮云在中舄。
常隳腐儒操,谬习经邦画。
有待时未知,非关慕沮溺。
结茅苍岭下,自与喧卑隔。
况值雷雨晴,郊原转岑寂。
出门看反照,绕屋残溜滴。
古路绝人行,荒陂响蝼蝈。
篱崩瓜豆蔓,圃壤牛羊迹。
断续古祠鸦,高低远村笛。
喜闻东皋润,欲往未通屐。
杖策试危桥,攀萝瞰苔壁。
邻翁夜相访,缓酌聊跂石。
新月出污尊,浮云在中舄。
常隳腐儒操,谬习经邦画。
有待时未知,非关慕沮溺。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雨后山居的宁静景象,通过对自然环境的细腻描写,展现出诗人与世隔绝、心境闲适的生活状态。
"结茅苍岭下,自与喧卑隔。" 开篇即设定了山中隐逸的氛围,茅草丛生于苍翠的山脚下,诗人在这自然屏障之中,与世俗的喧嚣相隔绝。
"况值雷雨晴,郊原转岑寂。" 雷雨过后天气清新,郊野和山峦都变得异常寂静,显示出大自然在风雨之后更显宁谧的一面。
"出门看反照,绕屋残溜滴。" 诗人出门观赏,发现水面上映射着山色,房屋周围是断续的水迹,这些细节描写凸显了雨后的湿润和生机。
"古路绝人行,荒陂响蝼蝈。" 古老的小路因无人行走而显得荒凉,只有虫鸣声打破寂静。
"篱崩瓜豆蔓,圃壤牛羊迹。" 破败的围栏里长满了瓜果蔬菜的藤蔓,而田野中则留有牛羊行走的踪迹,这些生动的画面展现了自然与人工环境的交融。
"断续古祠鸦,高低远村笛。" 古老的庙宇里传来乌鸦的叫声,而远处山村则飘荡着悠扬的笛声,这些声音在空旷中回响,增添了一份超然物外的意境。
"喜闻东皋润,欲往未通屐。" 诗人听说东边的田地因雨而变得湿润,可是想要前往却因为道路不通而无法实现。
"杖策试危桥,攀萝瞰苔壁。" 诗人手持拐杖小心翼翼地走在摇摇欲坠的小桥上,同时攀住藤萝眺望着被青苔覆盖的古墙,这些动作显示了诗人的谨慎与对自然的观察。
"邻翁夜相访,缓酌聊跂石。" 夜夜之间,邻里间互相探访,而诗人则悠闲地在石头上踱步,与友人轻松交谈。
"新月出污尊,浮云在中舄。" 新月升起,从尘世的喧嚣中脱离,而浮动的云朵在半空中飘逸,这些意象传达了诗人超越尘俗的心境。
"常隳腐儒操,谬习经邦画。" 诗人对于常规的学问和文人墨客中的繁琐礼节持有批判态度,而更倾向于探索古籍典故与书画艺术中蕴含的真理。
"有待时未知,非关慕沮溺。" 诗人的这些期待与追求,并不只局限于眼前的现实,而是渴望着未来某种尚未明了的境界,这并不是一般意义上对功名利禄的追逐。
总体而言,这首诗以其细腻的观察和深远的情感,成功塑造了一位山中隐者的形象,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以及对精神境界的追求。
天地人生,同来相遇。应将甚、昭彰显务。
道门开,释门阐,儒门堪步。
识元初,习元本,睹元辰,元阳自固。
日月星辰,齐旋躔度。唯临莅、虚空照布。
精关扃,气关达,神关超露。
禀三才,立三教,得三光,三丹宝聚。
匪兕匪虎吾道非,鸲之鹆之侯不归。
山南山北靡有定,瀼东瀼西生计微。
颓墙宿莽露泥泥,荒田野菊秋菲菲。
我止安息,我行安之。噫吁嘻!
过殷墟兮麦渐渐,览周原兮黍离离。
黍麦之秀,黍麦之有。无麦无禾,不耕胡取。
白骨兮成溪,膏肉兮成泥。已焉哉!
想自古之如彼,匪斯今之可哀。
死莫惩于既往,生胡保其将来。
东溟之滨,相夺相攘。杀人填海,浩浩不盈。
轮回报复,此死彼生。
天假手于王师,使尽殪于秦坑。
痛临渊而一吊,悲万古之茫茫。
烟拖野色入书窗,一畈平田隔草塘。
暮雨初收新水满,藕花香杂稻花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