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疏烟壁,千龛对日宫。
瞻颜犹不暇,合掌更难穷。
岭路横携断,山心暗凿通。真如何处泊?
坐费计人功。
万里疏烟壁,千龛对日宫。
瞻颜犹不暇,合掌更难穷。
岭路横携断,山心暗凿通。真如何处泊?
坐费计人功。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观赏石壁上的佛龛时的深刻感悟。首句“万里疏烟壁”,以“万里”形容石壁之远,以“疏烟”渲染出一种空灵静谧的氛围,展现出石壁的辽阔与神秘。接着,“千龛对日宫”一句,将石壁上的众多佛龛比作面对阳光的宫殿,既突出了佛龛的数量之多,也暗示了它们在阳光照耀下的庄严与辉煌。
“瞻颜犹不暇,合掌更难穷。”这两句进一步深化了作者的观感。他不仅被石壁上的佛龛所吸引,连抬头看一眼都来不及,更不用说合掌礼拜了。这表达了作者对佛教艺术的敬畏之情以及内心的虔诚。同时,通过“不暇”和“难穷”这两个词,诗人巧妙地传达了石壁上佛龛之多,令人目不暇接,难以一一礼拜的感慨。
“岭路横携断,山心暗凿通。”这两句转而描写通往石壁的道路。山路蜿蜒曲折,仿佛横断于山岭之间,而深入山心的通道则是在黑暗中开凿出来的。这里不仅描绘了自然环境的险峻,也隐喻了通往精神世界(即佛教信仰)之路的艰难与探索。
最后,“真如何处泊?坐费计人功。”这两句提出了一个哲学性的问题:在如此宏大的佛教艺术面前,我们如何找到心灵的归宿?这不仅是对石壁上佛龛的思考,也是对人生、对宇宙真理的深沉追问。诗人似乎在感叹,面对如此浩瀚的精神世界,人们需要花费极大的心力去理解和领悟。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哲思,展现了作者对佛教艺术的崇敬之情,同时也引发了读者对于生命意义和宇宙真理的思考。
朱明与青霞,相比为近僯。
虾蟆嘘其气,两洞生晴云。
青霞朱明后,朱明青霞前。
前后一间耳,山脊云平分。
天地不爱宝,多藏遗斯人。
贪固人所鄙,贪山未为愆。
让固为美德,让之恐逆天。
乃辟通云路,乃开见日轩。
行馆落天华,天厨引天泉。
再拜谢神贶,吾兹毕吾年。
吾爱项平父,居然受道姿。
自惭立达者,欲人人得知。
之子有至性,谦虚吾不疑。
畏利人称怯,避权时或嗤。
昔在四司僚,今乘千里车。
朱轮入抚境,为拜两贤祠。
两贤问为谁,崇仁与金溪。
其人死不亡,履地当思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