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春光一布衣,太平时节下重帏。
金门待漏心偏壮,铁锁沉江愿始违。
悟物几年成远托,阅人今日已知非。
川原垒垒还今古,叶尽秋林早闭扉。
三十春光一布衣,太平时节下重帏。
金门待漏心偏壮,铁锁沉江愿始违。
悟物几年成远托,阅人今日已知非。
川原垒垒还今古,叶尽秋林早闭扉。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在太平盛世中选择隐退的布衣,他的内心世界丰富而复杂。首句“三十春光一布衣”点出主人公正值壮年,却选择了简朴的生活,与世无争。接着“太平时节下重帏”表明在国家安定之时,他却选择了远离尘嚣,隐居避世。
“金门待漏心偏壮”一句,通过金门待漏的典故,暗示了主人公曾有过入仕为官、参与治理国家的雄心壮志。“铁锁沉江愿始违”则表达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原本希望有所作为的愿望最终未能实现。
“悟物几年成远托”说明主人公经过几年的思考和感悟,最终决定远离尘世,过一种更为自由自在的生活。“阅人今日已知非”则是在经历了人生百态之后,对世事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
最后,“川原垒垒还今古,叶尽秋林早闭扉”描绘了一幅自然景象,川原上的土堆历经岁月依旧存在,如同历史的见证;而秋天的树林,叶子已经凋零,门扉早早关闭,象征着主人公内心的平静与淡泊。整首诗通过对主人公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的细腻描绘,展现了其对人生、自然和理想的深刻思考。
君家瘿木樽,丑怪不可状。
自非好事者,弃置等盆盎。
作诗一千言,引类何其壮。
且思高世士,遗以资雅尚。
曰予林壑性,受此颇宜当。
我今衰病馀,卷缩就閒放。
才非时用宜,兹器正相况。
敢邀高世名,自触讥与谤。
再拜谢佳意,君何授之妄。
六十复过六,逐物何当足。
善恶两都忘,宁论择鱼肉。
流光速于电,至道明如烛。
孰谓吾庐卑,随时自凉燠。
幸自十分,画出一半。我便是渠,略无思算。
无思算处妙难传,忿怒那吒吃痛拳。
道不是道,禅不是禅。星驰电掣,汉语胡言。
蓦地揭起脑盖,依前舌拄梵天。
咄,是甚么面目,可怜只有些儿栗棘金圈,尽底分付常山林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