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亡吾夫子,不恤天下诟。
老夫虽先登,返顾恃劲后。
嗟乎天丧我,仓卒而遇覆。
伏韬折右肱,必败焉可斗。
沈吟虑同尽,束手不能救。
谁能从此止,先轸甘免胄。
从亡吾夫子,不恤天下诟。
老夫虽先登,返顾恃劲后。
嗟乎天丧我,仓卒而遇覆。
伏韬折右肱,必败焉可斗。
沈吟虑同尽,束手不能救。
谁能从此止,先轸甘免胄。
这首诗是清朝末年近现代初年的诗人郑孝胥所作的《哀垂》第二首。诗中表达了对亡夫的深切哀悼和对自己在危难时刻无力挽救的自责。"从亡吾夫子",诗人以深情回忆亡夫,表示对他的忠诚与追随;"不恤天下诟",则暗示了夫子的高尚品格,不顾世人非议。"老夫虽先登,返顾恃劲后",诗人自述在危急中虽已先行,但回头看到后方力量不足,感到无奈。"天丧我"表达对命运的悲叹,"仓卒而遇覆"描绘了突然遭遇不幸的情景。"伏韬折右肱,必败焉可斗",诗人意识到即使自己受伤,也无力扭转败局。
"沈吟虑同尽,束手不能救",诗人深感无能为力,只能沉痛地思考着一同赴死的命运。最后两句"谁能从此止,先轸甘免胄",诗人发出感慨,谁能在此困境中停下,他宁愿放弃战斗,以保全自身。整首诗情感深沉,充满了对亡者的怀念和对自己未能尽责的自责。
春入番江雨。满湖山、莺啼燕语,前歌后舞。
闻道行骢行且止,却听谯楼更鼓。
正未卜,阴晴同否。
老子胸中高小范,这精神、堪更开封府。
新治足,旧民苦。扁舟浩荡乘风去。
看莱衣、思贤堂上,寿觞朝举。
六十二三前度者,敢望香山老傅。
又过了、午年端午。
采采菖蒲三三节,寄我公、矫矫扶天路。
重归衮,到相圃。
解变西昆体,一赋冠群英。
清风峡畔,至今堂已读书名。
富贵轻于尘土,孝义高于山岳,惜不大其成。
陵谷纵迁改,草木亦光荣。与仇香,穿阮屐,试同登。
石龛虽窄,可容一几短檠灯。
千仞苍崖如削,四面翠屏不断,云雾镇长生。
最爱岩前水,犹作诵弦声。
此老先生,尚不留东阁,肯博西凉。
我侬争敢,来近思旷之旁。
朱颜未改,绝胜如、蔡义张苍。
元自有,安丹灶地,何须求白云乡。
欲缀小词称寿,□譬如河伯,观海盳洋。
遥知垂弧甲第,置酒华堂。
且吟梁甫,谁管他、冶子田强。
试问取,壶翁仙诀,几时传与君房。
行藏自决于心,不消谋及门前客。
平生慕用,著书玄晏,挂冠贞白。
帝奖孤高,别加九锡,一筇双屐。
更赐之车服,胙之茅土,依稀在、槐安国。
频领竹宫清职。仰飞仙、犹龙无迹。
与谁同去,挑包徐甲,负辕班特。
蹉过明师,且寻狎友,杜康仪狄。
笑谢公旷达,暮年垂泪,听桓郎笛。
不须更问旁人,劝君自拂青铜照。
幅巾短褐,有些野逸,有些村拗。
两度呼来,也曾批敕,也曾还诏。
笑先生此手,今堪何用,苔矶上、堪垂钓。
白雪新腔高妙。把侬家、调疏称道。
六韬未试,抑诗未作,如何归老。
玉带金貂,星儿快活,天来烦恼。
待自笺年甲,缴还官职,换山翁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