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语从来众不堪,参军门下被伤残。
山林不用人调舌,终日諵諵却自安。
巧语从来众不堪,参军门下被伤残。
山林不用人调舌,终日諵諵却自安。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韩雍所作的《题鹦鹉鸲鹆各一幅寄张致和(其二)》中的第二首。诗中,诗人以鹦鹉和鸲鹆(两种鸣禽)为对象,寓言表达了一个哲理。"巧语从来众不堪",意味着世间多言巧辩往往难以使人信服,暗示了过多的花言巧语可能招致反感或不信任。"参军门下被伤残"暗指鹦鹉因模仿人类语言而受到伤害,可能比喻那些过于模仿他人,反而失去自我本性的个体。
"山林不用人调舌",诗人认为在自然环境中,鸟儿无需迎合人的喜好,它们自在地鸣叫,表达了对回归自然、保持本真的向往。"终日諵諵却自安"描绘了鹦鹉和鸲鹆在山林中自由自在、自得其乐的生活状态,寓意人们应当像这些鸟儿一样,顺应本性,无需过分在意他人的评价,才能获得内心的安宁。
整首诗通过动物的形象,传达出对人生态度的思考,鼓励人们追求真实与自在。
丝桐本异质,音响合自然。
吾观造化意,二物相因缘。
误触龙凤啸,静闻寒夜泉。
心神自安宅,烦虑顿可捐。
何因知久要,丝白漆亦坚。
汉帝外家子,恩泽少封侯。
垂杨拂白马,晓日上青楼。
上有颜如玉,高情世无俦。
轻裾含碧烟,窈窕似云浮。
良时无还景,促节为我讴。
忽闻艳阳曲,四坐亦已柔。
宾友仰称叹,一生何所求。
平明击钟食,入夜乐未休。
风雨愆岁候,兵戎横九州。
焉知坐上客,草草心所忧。
高士不羁世,颇将荣辱齐。
适委华冕去,欲还幽林栖。
虽怀承明恋,忻与物累暌。
逍遥观运流,谁复识端倪。
而我岂高致,偃息平门西。
愚者世所遗,沮溺共耕犁。
风雪积深夜,园田掩荒蹊。
幸蒙相思札,款曲期见携。
绮楼何氛氲,朝日正杲杲。
四壁含清风,丹霞射其牖。
玉颜上哀啭,绝耳非世有。
但感离恨情,不知谁家妇。
孤云忽无色,边马为回首。
曲绝碧天高,馀声散秋草。
徘徊帷中意,独夜不堪守。
思逐朔风翔,一去千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