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拄看山笏,新诗得自哦。
空庭人不到,日暮鸟时过。
远岫呼雏急,斜阳接翅多。
瞥看窗外影,争认柳边窠。
散帙随吾意,喧檐奈汝何。
须臾林鹊噪,衮衮见金波。
试拄看山笏,新诗得自哦。
空庭人不到,日暮鸟时过。
远岫呼雏急,斜阳接翅多。
瞥看窗外影,争认柳边窠。
散帙随吾意,喧檐奈汝何。
须臾林鹊噪,衮衮见金波。
这首诗描绘了山鸟在傍晚时分飞过庭院的场景,充满了宁静与和谐的氛围。
首句“试拄看山笏”,诗人以拄杖的姿态,静静地观察着山中的景象,暗示出一种悠然自得的心境。接着,“新诗得自哦”则点明了诗人在此刻灵感涌现,创作出新的诗歌。
“空庭人不到,日暮鸟时过。”描述了庭院在傍晚时分的寂静,只有偶尔飞过的鸟儿打破了这份宁静。这种对比,使得画面更加生动,也更显出环境的清幽。
“远岫呼雏急,斜阳接翅多。”进一步描绘了远处山峰上,鸟儿们急切地呼唤着幼鸟,而夕阳的余晖映照在它们的翅膀上,形成了一幅温馨的画面。
“瞥看窗外影,争认柳边窠。”诗人透过窗户,看到鸟儿们在柳树间穿梭,仿佛在寻找自己的巢穴,这一细节增添了诗作的生活气息。
“散帙随吾意,喧檐奈汝何。”诗人放下了手中的书籍,任由思绪随风飘荡,对周围的一切都显得淡然。然而,即使如此,屋檐下的鸟儿依旧在喧闹,这形成了一个有趣的对比。
最后,“须臾林鹊噪,衮衮见金波。”时间短暂,林中的喜鹊开始啼叫,而一轮金色的月亮已经挂在了天边,整个画面充满了自然的韵律和生命的活力。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界的深刻感悟和对生活的独特见解,既有对宁静与和谐的追求,也有对生命多样性的赞叹。
退之作文自天巧,读者未免加人私。
纸尾连衔行雁鹜,同僚翻作刻木期。
句读中分肯趣短,一辈抱睨何多为。
自唐及今袭讹舛,文公有神应点嗤。
玉琢孤峰压富沙,人行峰顶步云霞。
溪流缓去几回曲,树色幽分无数家。
翠拂寒烟平似水,红飘霜叶远如花。
明朝重向城中望,对此孤峰应不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