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不见太和钟步江水边,土山㞦嵔相钩连。
何年下凿石膏出,黄壤深蟠白龙骨。
篝灯掘隧不计深,前者方压后复寻。
问之此人何为尔,皆云得之可牟利。
自从岭外南盐通,糅炼和之颜色同。
贩夫重多不较味,舟车四走如奔风。
晨输夜挽尽筋力,官有禁刑私不息。
蒸溲药食能几何,十有八九归馘鹾。
我叹天公生此亦何补,掘尽终当变为土。
又愁地脉郁积还更生,万古奸利滋不平。
安得神人蹴之尽崩溃,民乐真淳永无害。
君不见太和钟步江水边,土山㞦嵔相钩连。
何年下凿石膏出,黄壤深蟠白龙骨。
篝灯掘隧不计深,前者方压后复寻。
问之此人何为尔,皆云得之可牟利。
自从岭外南盐通,糅炼和之颜色同。
贩夫重多不较味,舟车四走如奔风。
晨输夜挽尽筋力,官有禁刑私不息。
蒸溲药食能几何,十有八九归馘鹾。
我叹天公生此亦何补,掘尽终当变为土。
又愁地脉郁积还更生,万古奸利滋不平。
安得神人蹴之尽崩溃,民乐真淳永无害。
这首明代诗人刘崧的《石膏行》描绘了开采石膏的过程及其带来的社会影响。诗中以“太和钟步江水边”的场景开篇,形象地展示了石膏矿的地理位置。接着,诗人描述了开采者不顾深浅,挖掘隧道寻找石膏的情景,暗示了矿工们的艰辛劳作和贪婪的逐利心态。
“自从岭外南盐通”一句,反映了石膏与盐业的关联,说明了石膏贸易的繁荣。然而,诗人指出,尽管石膏被大量开采,但贩夫们并不注重质量,只追求利润,导致“十有八九归馘鹾”,即大部分石膏被粗制滥造,质量堪忧。
诗人对这种现象表达了忧虑,认为天公赋予的资源并未带来实质益处,反而可能导致资源枯竭。他担忧石膏开采会破坏地脉,滋生长久的不平。最后,诗人期盼有朝一日能有人彻底摧毁这种贪婪的开采行为,让百姓能享受淳朴的生活,不受其害。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描绘和深刻的反思,揭示了古代社会中资源开采与民生之间的矛盾,以及对公正和可持续发展的期待。
阴山道,阴山道,纥逻敦肥水泉好。
每至戎人送马时,道旁千里无纤草。
草尽泉枯马病羸,飞龙但印骨与皮。
五十匹缣易一匹,缣去马来无了日。
养无所用去非宜,每岁死伤十六七。
缣丝不足女工苦,疏织短截充匹数。
藕丝蛛网三丈馀,回纥诉称无用处。
咸安公主号可敦,远为可汗频奏论。
元和二年下新敕,内出金帛酬马直。
仍诏江淮马价缣,从此不令疏短织。
合罗将军呼万岁,捧授金银与缣綵。
谁知黠虏启贪心,明年马多来一倍。
缣渐好,马渐多,阴山虏,奈尔何。
鬓毛不觉白毵毵,一事无成百不堪。
共惜盛时辞阙下,同嗟除夜在江南。
家山泉石寻常忆,世路风波子细谙。
老校于君合先退,明年半百又加三。